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7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老煙槍大鐵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2 鮮花 x25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Hi Fi & Hi End] [轉貼]空間調整與喇叭擺位的親身經歷
轉載自:http://audioart.au...com.tw/
劉漢盛前言:

我認識朱守為已經十多年了。最早,他是代理商的業務代表,我是他的客戶。雖然他有一隻腳不良於行,但從他與我做生意的態度上,我覺得他無論是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後來他離開代理商,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音響事業。我原本擔心他會失敗,結果他活得好好的。

    後來,我才了解朱守為為什麼能夠活得好好的,這切一都是因為他有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力所致。他不良於行,但是撞球的技術卻是叫得出名號的(比較「不光榮」的業餘賽記錄是莒光杯第三名)。為了練撞球,他甚至去開了一家撞球場。他曾因嚴重痛風而住院。我們都知道痛風幾乎不會好,時常會發作,而他卻還能坐著釣魚。據他說他用的魚竿一根才幾百元,但卻已經釣了幾萬斤的魚(不知道這個數字有沒有誇張﹖如果沒有,難怪他會痛風)。以前他在做器材修理時,他的修理速度是別人無法趕上的。試想,如果沒有死硬突破困難的精神,撞球會打得那麼好嗎﹖能釣那麼的魚嗎﹖機器會修得那麼快嗎﹖

  這次,經由他對音響空間處理不服輸、一定要將它弄好的鍥而不捨精神,讓我更確定他狂熱投入一件事情時的驚人毅力。從我第一次去他那裡所聽到的堪入耳聲音,到我最後一次去時所聽到的各種超值表現。我要說除了「音質」與「音色」這二項因為器材的天限而無法大幅改變之外,其餘「音響二十要」他可說都已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音場的調整以及超低音與衛星喇叭的搭配更是天衣無縫。以那麼廉價的喇叭享受那麼好的低頻與極低頻,我想這是很多人從來沒有去想過的事情。

  為了讓讀者分享他的經驗,我鼓勵他將這次調整的經驗寫出來。雖然他在文中所敘述者尚不及他親口所述之精彩,不咼也已經表達出許多重點。讀者們看完本文之後,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不妨直接與他聯絡,他會很樂意與您分享經驗的。

  去年,本公司因業務所需,由一樓移至二樓。也因此面臨一個新的音響空間。當時正逢「音響論壇」劉總編在暢談空間理論及音響聆聽觀念,為了實際需要,我們也搭上這班空間處理的列車。這其中免不了就是買擴散板、釘製聲弧、貼吸音棉等等基本動作都來。抱著依樣畫葫蘆的心情,一切沒頭沒腦、好似很簡單的通通就定位。結果呢﹖我們自信滿滿,但得到的評語卻是「慘不忍聞」!包括劉總編在內,來聽過的人都懷疑為什麼聲音會這麼糟呢﹖高頻段非常的突出刺耳,中頻段又不飽滿,低頻段也不夠清楚。整體的聲音可以說是「幼稚園」的聲音(這是劉總編在我們「大學畢業」時才告訴我們的)。而我們當時還自信滿滿的請劉總編來指教。與現在同套器材、截然不同的聲音相比,這中間的差異實在是難以想像的。這也是我們這段時間以來埋首苦幹的最佳回報。

  當時本公司使用的器材是廉價的Marantz CD65、Megnum-1一套三萬元前、後級和M&K小喇叭及M&K超低音。許多人員原本懷疑是音響器材太廉價了,以至於聲音會那麼糟。事後證明,並不是器材,而是聆聽空間的處理以及喇叭擺位不當讓聲音變糟了。我們的空間寬約5.2米、長約7.8米,大概11坪左右。空間雖大,但是最不利的是左邊牆僅有1/3高度且呈階梯式下降,鄰接左邊的又是另一個空間。條件有限的音響硬體放置在毫不搭調的空間,又發出那麼難聽的聲音,到底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呢﹖其實,當時是危機或是轉機,端看當事人的心態。現在回想起來,當初身陷困境時,如果沒有鍥而不捨、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也無享受這般豐富的音樂樂趣。

  從劉總編第一次來過之後,我們就已痛下決心,一定要在不改變現有器材的大前提之下,將聲音調整到大家稱許的地步。說實在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對音響空間的種種,以及喇叭擺位的奧秘也僅止於雜誌上別人所說的「文字」而已。一直到我們親自動手投入,一點一滴的從實戰經驗中發現事實,才慢慢體會到那些文字的真正意義。當然,我們也從自己動手中,發現前人所寫的理論與我們的經驗有些不符。這裡面我想有些是因為音響美學的改變,使得以前的人與現在的人在音響效果的要求上有落差,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此外,更珍貴的是我們經由自己動手,學習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功夫,這是任何只會藉換器材改善聲音的人所無法享受得到的。

  回到正題。前已提過我們的空間左右牆不對稱,左牆為新砌的水泥磚牆,牆面貼硬質小碎點進口壁紙,右邊磚牆貼軟質細格本地壁紙,地面為水泥面舖方塊硬質地毯。為了方便擺位故以左右對稱舖設,喇叭後牆是水泥貼壁紙,聆聽位置後方有一座展示架。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呢﹖與劉總編討論過後,他認為基本上各頻段的量感就不均衡,中頻段與低頻段都不足。在調整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七個頻段(即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如果失去平衡,就如考駕照路邊停車壓線扣36分般的嚴重。為什麼﹖因為這七個頻段環環相扣,只要任何一個頻段失去平衡,就好像調整三槍投影的紅綠藍失去平衡般,顏色不會正確。我的系統初期遇到的是中低頻量感非常的少,鋼琴只聽到觸鍵撞擊的聲音而無後續延續的共鳴;吉他近距離錄音撥弦聲與共鳴箱體不成比例(前者大於後者);男女歌者只見嘴而不見胸腹。

  以上所述不良狀況,若憑過去的直覺處理,一定是先換口徑較大的喇叭,或換擴大機、線材。然而換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嗎﹖回案是否定的。此時問題又回歸至原點,最確實治本的辦法就是該如何處理我的空間﹖既然已經確定大方向,我們就以克難的方式開始動手。我們先將聆聽位置左邊側牆、以及天花板處加以補強,因還需要調整,所以暫時以自製的擴散板權充,以改善中低頻量感不夠的狀況。經由聆聽CD測試,初步可以聽出鋼琴有明顯的進步。高興之餘,我們又請劉總編來聽。但劉總編仍然認為尚有一大段距離。

  哇!到底是那裡不足啊﹖劉總編說:「你必需瞭解,每個頻段的量感分佈不像汽車速度有指針可低循,它端賴你的耳力判別。就好像大廚在燒菜般,外人看起來他抓調味料、放醬油時好像很隨便,實際上那是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不需要用量杯與湯匙去量。聽各頻段量感的分布也一樣,必須像大廚放調味料般,用耳朵去體會聲音的平衡,這樣調出來的聲音才會色香味俱全。」

  「在此提供一種較為具體的方式給你:弦樂無論如何聽起來一定不會刺耳,一定要先做到這個階段。然後再更進一步調整出弦樂的光澤與擦弦的質感。接著弦樂拉弦時琴腔的共鳴細節也要表現出來。最後就是弦樂的甜美。」

  「聆聽擦弦樂器,弦與琴腔比例愈到低音階,琴腔的共鳴感、型體感愈明顯且愈龐大。鍵盤樂器、管樂器等等亦是如此。人聲一定要活凸凸的有一個形體,而不是瘦巴巴的一根線條在那裡而已。」

  「分辦聲音對不對不是憑想像,而是很生活的。你必須去聽真正的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像什麼,而不是只坐在音響室中想像自己的聲音比較細、比較甜等。」

  根據與劉總編討論、以及我們自己的努力嚐試的結果,我們第一次找回了令人滿意的中低頻。到底我們是如何找回豐滿的中低頻呢﹖本公司小組成員張先生在後牆與上方樑柱及右側牆與後牆各約30公分處,將空著不用的吸音棉和毯子、窗簾塞滿這些地方,使中低頻不易聚集於此處。事後驗收沒有問題,再用自製擴散板「站滿」左邊側牆。在這過程中,從沒有中低頻到有,再到豐滿。那種喜悅是筆墨無法形容的。

  在整個過程中,我要強調聽覺上的要求(亦即能否聽得懂)是非常重要的,這必須花時間來訓練,一點都急不得。不過在講求效率的工業社會中,有沒有較好又快的方法呢﹖在此提供我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多多走訪有心校調聲音的店商或同好朋友,外出取經增廣耳聞。假若聽得越多,越對聲音的判斷模糊,那該怎麼辦﹖沒有關係,此時亦需要一付優秀的耳機,反覆聆聽耳機與喇叭重播的差異性,這對你在調音過程中會有莫大的幫助。套句廣告詞:「相信我,你也可以做到的。」

  在此我要附帶說明的是:在改善我的中低頻之前,我所使用的另一種方式是吸收中高頻及中頻、藉此來凸顯中低頻的存在。這種方法雖然也可以達到量感上的平衡,但是中高頻以及中頻整整個變瘦變乾。因此、這是不對的方法。

  就這樣,我們一個頻段一個頻段的去解決。各頻段的量感大致已經弄均衡就夠了嗎﹖聲音就好聽了嗎﹖還不夠,此時,整個聲音感覺其實像陶土未經表面處理即入窯燒製後所呈現的粗糙感,不像磁器般光滑細緻,當然,距離水晶般的晶瑩刎透就更遠了。換句話說,將各頻段的量感以反射、吸收兼具的方式(千萬不要只有反射或只有吸收)調整到某個平衡點的工作是粗調的工作,此時只是粗胚完成而已。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上釉的工作,那就是所謂的細調。

  或者,我們可以想像大廚要者一道一菜前,會先將主菜與佐菜的各種原料配好。這時如果用這些配菜煮成一首菜,那就像是餐廳裡放在櫥窗裡的樣品菜,它只有型態、顏色,但是沒有香氣、沒有味道。必須要加上精妙的各式調味工作,以及火候之後,這道菜的香氣與獨特的味道才會出來。這就是細調的功夫。例如當中頻多於中低頻時,低音薩克斯風頭、與、盆口的比例就會不同,這時就需要細調。如果是頭與身的型體量感大於盆口、鋼琴在中音域時觸鍵令驚心,或是在大編制管弦樂時短笛音壓凸顯,肴如一盞強力白色探照燈一般照射在您的身上等。這種感覺非常不舒服,當然也必須加以細調。

  以上所陳述的只是其中較為凸顯的現象,當次序顛倒時,不良現象你也能體會得到嗎﹖如果不能,這時不妨再用耳機比較,您就可知道問題所在。

    粗調的工作大部分是放在音響空間的佈置、調整上。而細調的工作大部份是考驗喇叭校調的能力。這就是我所說的,好比大廚師火候和調味料控制的功夫。在此要奉勸一些從買回去的第一天到現在有如神明般供奉著音響的器材的消費者,盡量大膽多挪動喇叭的擺位,無論是上、下也好,左、右也行,前後更佳,經過大膽的喇叭擺位之後,必會讓您耳目一新。喇叭擺位要如何來調整呢﹖每一對喇叭在校調前首要思考的問題是喇叭之間所形成的音場。音場就有如欣賞銀幕般感受,如果音場小,小提琴群被壓扁,後排與中排貼緊,樂團中間管樂部門混淆不清等等的缺失就會出現。尤其在大編制的管弦樂團更凸顯此一現象。就我的經驗,中頻中高頻重疊能量太多,會造成整個協調性不良,此時用簡單的人聲或獨奏樂器當音源。試著將喇叭慢慢的往左右二邊外移,漸漸你會發覺樂器的形體越來明顯時,這就是重疊太濃的頻率已經散化了。至於喇叭要拉寬到什麼程度呢﹖當你發現中低頻能量開始減少時,那就是截止點。從最弱到最強,只要你不厭其煩的去擺位,一定能找到你要的畫面比例。

  接著請移動喇叭的前後位置。此時請注意高頻段與低頻段之間的變化差異,越向後方移動時高低頻段的速度與能量越快且多;反之高、低頻段的速度與能量越慢且少。以銀幕畫面作解釋,即有如亮度與色濃度的關係,高度越強色濃度越淺,反之色濃越濃。

  好了,作完了這些功課,你會發現什麼呢﹖最起碼的差別是畫面大(音場擴大)、層次清楚(樂器的距離拉遠)、色濃度適當(每樣樂器形體完整,且充塞在聆聽空間裡)、定位較過去精準(而不是某幾樣頻率的聚焦而已)。

  有了這些表現,細調的第一步算是完成,接下來要探討的是音響空間六個平面之下,聲能的釋放,所產生的相互關係,以及生活中傢俱所產生的影響。這就是細調功夫的整體表現,也是最後一首手續。首先我們先從正面的前瞻(即喇叭背牆)來探討。在做過很多次的實驗中,我們不乏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材質,例如擴散板、吸音棉、窗簾、聲弧等,發現每種材料各有其不同頻率的反應。就我個人研究心得,目前的結論是正面牆面負責絕大部份頻段的表現,故在表面的處理方式,以及材質,還有放置的位置都需要慎選,這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一點都大意不得。

  正面的這堵牆反射一定要重於吸收,否則這堵牆會吸收大量擴大機與喇叭的能量,讓聲音出不來(這是音場深的假像);或者聲音沒有力量、軟軟的。讓聲波擴散,再配合前述喇叭前、後的位置調整(以三一七比例法為中心),就可以讓音場以及高、中、低頻段的均衡性取得相當好的成果。

再來,我以幾個原則來說明,其他牆面的處理方式。

  原則一:在空間中如有矮櫃、酒櫃、書櫃等大型密閉箱體,會對低頻有所傷害。其影響與體積大小成正比。因為喇叭低頻段能量釋放出來之後,經由箱體共振、吸收、再聚集後,已經扭曲了原來的能量,這些能量必需要釋放出來。在再釋放的過程中,又會與下一次的低頻產生時間差的重疊,因此呈現出混濁的低頻。更嚴重的現象是當連續、且能量綿綿不斷,低頻音樂在重播時,滿屋轟轟作響。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此套裝音響的優點,我們所追求的是爽朗、健康的低頻。有了這樣的低頻段,進而對中頻段和高頻也會有所助益。

  到底我們要如何來解決此一惱人的問題呢﹖辦法是將密閉櫃子的門或抽屜打開,此一問題就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舒解。如果是伙法打開的密閉式物體,則我們可以移動箱體與牆之間的空隙,藉此來降低聚集重疊的低頻。這種處理方式,我在實際經銷商或客戶的實戰經驗中,已經印證不下50位,因此請安心服用,絕對無副作用。

  原則二:90°直角處最容易積聚能量(駐波)。處理的方法是在死角高處裝置聲弧或是擴散板。這樣做的好處是改善音場後排及中排的清晰度,而且音場最左最右處會更加清楚完整。測試時,你用交響樂曲目會更容易發現好處。請注意剛才我所提到的是:「放置地點是高處」,為什麼要高處呢﹖因為擴散器或聲弧由高處傳遞出來的聲音能量能不具方向感,這樣使得音場舞台高度不受喇叭高度牽制,且能量也能較完整的傳達到聆聽位置上。

  原則三:在喇叭第一次反射音處的左右側牆、和喇叭上方略前的天花板處,以吸收與反射方式加以處理,適度的讓中高頻段達到放大(擴散)與衰減延遲(吸收)的功能。至於要怎麼做﹖完全視個人的狀況而定,例如:對稱的空間,採用反射的方式要比較多,反之則用吸收的方式比較多。這裡所談的吸收材料不一定是吸音棉,因為吸音棉材質所涵蓋頻率的範圍一般都太大,無法精確的控制住自己所要的頻率。我自己所實驗材料如:紙、布、地毯都對某段頻率有比較顯著的效果,要如何使用端賴你的狀況而定。同理,反射的材料並不一定是擴散板或圓弧,可供參考的材質如:透明的塑膠紙、家用的塑膠袋,或是表面光滑平整的裝璜材質等都可運用。

  原則四:在改善空間過程中,當你發現想改善的頻段有進步,但其他頻段卻受影響而改變、或有任何的不妥時,請再翻開前文所談的對聲音的判斷,然後再重複喇叭擺位的工作。諸位必需了解,你先是佈置了一個音響空間,然後做喇叭擺位的調整。後來又用了許多材料來細調空間。這期間空間與喇叭擺位對聲音的影響是互動的。因此當用了新的吸收反射材質在不同的地方時,必需再重新定位的喇叭。當然我們所說的移動喇叭,並非大幅度的,而是精密且細緻的。有了這個概念,今後在換機,或換線上你就不會有以偏概全的觀念了。

  音樂的重播與空間的處理以及喇叭擺位是分不開的,就像演奏家必須要有音響效果良好的音樂廳。如果沒有良好處理(不一定是花大錢處理的)的聆聽空間,昂貴的器材一定無法發揮其全功。在實做過程中,我們到過許多地方取經;也有許多高手蒞臨指導(劉總編前後來了五次)。這使得我們能夠避免閉門造車、井底觀天的心態。本文的發表,並不代表我們追求聆聽空間以及喇叭擺位奧秘的停止,而是一個想與讀者相互鼓勵的新開始。我們以實際動手來體驗了人家書上所寫每一個字的真正意義(親自動手之後,才真正了解劉總編以前所寫那些聆聽空間的經驗,以及喇叭擺位是每一個字都有其意義的)。因此,我們也誠摯的邀請一直換器材,而仍然享受不到美妙音樂的讀者共同參與空間的佈置與喇叭擺位調整。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我們很願意以過來人的經驗來與你共同探討。我們的電話是:02-27268684。歡迎有心的讀者們打電話、甚至到我們公司與我們討論。


[ 此文章被老煙槍大鐵在2005-03-02 00:42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28 21:2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15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