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95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大梵天王聖誕* 2021/12/12

圖 1.

圖 2.



梵天(梵語:Brahmā),
又稱大梵天王
或大梵天 瑪哈普拉瑪-底瓦*
(梵語:Mahā-brahmā(-deva),
義爲大梵天;音譯爲摩訶梵)、
梵天主、淨天、梵童子
(梵語:Brahmā-sanaṃkumāra)、
娑婆世界主
(梵語:Brahmā sahāṃpati;
音譯爲梵摩三缽);
「梵」字實際爲音譯,
另有音譯名婆羅賀摩、
沒羅含摩、梵摩。
原是婆羅門教神明,
後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
配偶為辯才天女;
梵天職司創造,是智慧之神,
被視為一切法的創造者,
婆羅門教相信梵文字母
是由梵天創造的,
故又稱造書天。
後成為佛教重要的護法,
常在佛教經典中以侍立
或請法的形象出現,
留有若干陀羅尼咒。祂居住在天界,
所居的地方也被稱為大梵天
(或曰梵天),
是色界天初禪天的頂層天。
相傳釋迦牟尼佛開悟伊始,
感到佛法深奧微妙,
難以用語言表達,
不易使人們體會理解,
於是想放棄傳法,
欲進入涅槃,後經由梵天勸請,
於是決定向世人傳播
他所得到的解脫之道。
佛教認為,
因為大梵天主自誕生起就獨住天宮,
再者娑婆世界存在的壽命
和梵天的壽命相當,
於是梵天誤以為
娑婆世界是由自己創造的。
在《大悲經》梵天品第一中,
大梵天主說
自己是娑婆世界的造物主,
釋迦牟尼佛問道:
「如果世界是由你創造,
諸如世界的痛苦、醜陋、
不如意處皆是你創造的嗎?」
梵天一一回答不是,
最後承認世界非我所造。
在泰國及中國傣族地區,
梵天信仰極為流行,
華人稱之為四面佛
(應稱「四面神」);
形象爲四面各一個腦袋的天神像;
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
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
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
守護上方;
或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密教之梵天形象有四面四臂,
右手持蓮花、念珠,
左手執軍持瓶,
作唵(om)字印,
乘七鵝車,戴髮髻冠。
並有供養大梵天之修法,
稱為「梵天供」。
在印度教(婆羅門教)
中亦廣受信仰。
梵(梵語:ब्रह्मन्bráhman),
印度宗教概念,
源於自祭祀儀式
所得的神秘力量,
指宇宙的超越本體
和終極實在,
現世相對來說則
只是不真的現象。
又如:梵心(清淨之心)、
梵志(以清靜為志)、
梵門(清淨的法門)、
梵事(清淨的法事)。
「梵」的原意是曼荼羅、
祭祀儀式和唱詩僧侶,
引申為自祭祀儀式
所得的神秘力量;
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
就有「梵生」;
再引申為宇宙的精力,
天地運行和人類生命,
都有賴於梵。
梵為本體的觀念,
則由《吠陀》
中宇宙精神主宰
「祈禱主」演變而來。
「梵」的原意是曼荼羅、
祭祀儀式和唱詩僧侶,
引申為自祭祀儀式
所得的神秘力量;
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
就有「梵生」;
再引申為宇宙的精力,
天地運行和人類生命,
都有賴於梵。
梵為本體的觀念,
則由《吠陀》
中宇宙精神主宰
「祈禱主」演變而來。
《奧義書》主旨是梵我合一,
主張梵即「我」,我即梵,
這是最深密的奧義。
人我要沒入梵之中,
合而為一,
了無所限,不死不生。
梵與「我」本是息息相關,
但由於現象的執迷以致隔斷,
透過觀念與實踐,自覺修証,
可以恢復本有的大我,
實現梵我合一的
終極人生境界。
奧義書中指出精神
修行的步驟,
如何由渺小的自我,
提升成大「我」,
與大梵合而為一。
依憑內心的歷練,
人人最終都可體會
「梵我合一」的妙境;
人到此處,
可以揭破宇宙的迷幕,
超於輪迴業報以外,
生命獲致最終極的自我實現。
梵我為一。
只有廣義上的瑜伽才能達到,
人可以布施、敬神、
口誦陀羅尼(「唵」)
和瑜伽實踐加以追求。
婆羅門教梵我合一的感受,
是一種與宇宙合一的感覺;
有學者研究稱,其與服用LSD
(麥角酸二乙醯胺)
所致的幻覺相似。
釋迦牟尼不支持梵我
這種實質的表達方式。
佛家三法印講的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與婆羅門教的梵我
表達方式不同。
「無常」、「無我」意味著,
一切法空,
「我」亦是空(不可得)的。
「梵」與「我」
那種肯定性的終極實在觀,
在佛家的表達中消失了。
佛家認為最終的解脫或涅槃,
與「無常、無我」
這種觀念相連,
論證梵我的終極性,
對於開啟無執智慧是無益的。
梵文(Sanskrit)
為古印度書面語,
雖然是婆羅門教概念,
但漢地對印度等地
的事物常冠以梵字,
以示與中華地域有別,
如:梵本
(梵文書寫的佛經原本)、
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
(印度古代四個種姓之一,
指婆羅門);
且凡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亦常稱梵,
如:梵言(佛經)、
梵境(佛的境界)、
梵樓(佛教的樓閣)、
梵磬(佛寺之磬)、
梵學(佛學)。
而在《俱舍論》,
甚有以梵稱佛之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1-12-12 15:01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12-12 14:3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圖 2.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該經記載大梵王以妙法蓮
金光明大婆羅華供養如來,
如來受此蓮華,無說無言,
但拈蓮華入大會中。
大眾皆默然,
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
破顏微笑。
佛即告言: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總持任持,
凡夫成佛第一義諦,
今方付屬摩訶迦葉。」
後世用來比喻心心相印,
默契會心等。
亦作「拈花一笑」

【正法眼藏】
(術語)又曰清淨法眼。
禪家以之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釋氏稽古略一曰:
「佛在靈鷲山中,
大梵天王以
金色波羅華持以獻佛。
世尊拈華示眾,
人天百萬悉皆罔攝,
獨有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葉。」
今以禪門之意解之,
則是正為佛心之德名,
此心徹見正法,故曰正法眼。
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
法華經所謂佛知見也。
涅槃妙心,為佛心之本體。
體寂滅,故曰涅槃。
不可思量分別,故曰妙。
法華所謂妙法也。
但法華就客觀而謂為妙法。
今就主觀而謂為妙心。
對一類頓悟之機,
使離言句之假名,
直爾會得此佛心,
謂之以心傳心。
然世尊付囑迦葉以正法眼藏,
雖為涅槃經之誠說,
而拈華微笑之事,
寶為禪門後輩之蛇足。
其說基於慧炬之寶林傳,
人天眼目,
五燈會元已下與之雷同,
惟為誇張其宗之具耳,
隋唐之諸祖無言此事者。
傳燈錄二曰:
「說法住世四十九年,
後告弟子摩訶迦葉,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
並敕阿難副貳傳化
無令斷絕。」
又曰:「佛告諸大弟子,
迦葉來時可令宣揚
正法眼藏。」
明教傳法正宗記所載亦同之。
是正涅槃經二所謂:
「爾時佛告諸比丘,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
付囑摩訶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是也。然則謂為正法眼藏,
謂為清淨法眼,
皆總以名佛一代所說
無上之正法也。
況大悲經教品曰:
「如來法付囑諸聖,
以正法眼之名,
且指滅後三藏
結集曰結集法眼,
豈限於所謂
教外別傳之心印耶?」
(參見:拈花微笑)。
【又】(書名)書名。
有明徑山宗杲之正法眼藏。
有日本道元禪師
之永平正法眼藏。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1-12-12 14:36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12-12 14:31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梵行(梵語:ब्रह्मचर्य,
羅馬化:Brahmacaryā,
巴利語:brahmacariya),
又譯為淨行,
本義是清淨的行為、
值得稱讚的行為,
最早源自古印度
婆羅門教的梵天信仰,
在婆羅門教
或印度教中將
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時期
稱爲梵行期。
古印度人認為這些
清淨的行為受梵天
(Brahmā)讚賞,
而施行這些行為者
將能夠投生梵天。
這個信仰被佛教接受後,
佛教也稱呼
出家的沙門為梵行者。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裡有四句偈: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什麼意思呢?
星雲法師
「諸漏已盡」,這裡的「漏」,是佛教的專有名詞,
指的是人的無明煩惱。好比茶杯有了漏洞,
就不能裝水;碗、盤、器皿有了漏洞,
就無法再盛裝東西,我們的內心有了煩惱,
這個煩惱就如漏洞,會把我們的功德,把我們的信仰,
把我們自性裡的寶藏通通都漏失掉。
如果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滴水不漏,
那麼所有的功德都不會漏失。
「梵行已立」,梵,是清淨的意思。
樹立清淨的修行、樹立清淨的道德,即不帶一點污染心,
不帶一點傷害人的念頭,內心都是真、善、美,
這樣的心念就是「梵行已立」。我們在世間做人,
要為自己樹立什麼樣的形象呢?效法聖賢樹立清淨的形象、
道德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智慧的形象,就能逐漸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
「所作已辦」,接下來要作的是什麼?我能布施,
我能持戒,我能修禪定,我能精進,我能忍辱,
我能修般若智慧,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的佛法,我都去實踐;
所有普利大眾的理想,我都一一去完成。
有了這麼廣大的修行,就不會有得失心、妄想心、
煩惱心,甚至不會再招感三界的生死輪迴,
便能永斷生死,不受人間酸甜苦辣的輪迴流轉。
這首偈子主要是提示我們:人生在世,
若能作到「諸漏已盡」,沒有煩惱的糾纏;
「梵行已立」,樹立了清淨的行為;「所作已辦」,
應該實踐的道德都發心完成了,就能「不受後有」,
身心解脫自在,不再來人間輪迴生死,永享清淨安樂的涅槃境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12-12 14:3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
梵天(Brahma)、
毗濕奴(Vishnu)
與濕婆(Shiva)。
梵天是創造之神,
也稱創世之神,宇宙之主;
毗濕奴是宇宙與生命
的守護之神,也稱維護之神;
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
(鬼眼王),
也稱毀滅之神;。
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
神格十分崇高,
在印度諸神祇中
處於最頂端的地位。
作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創造神梵天的地位相當於
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盤古。
他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
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
這位盤古在印度的同事,
通常被描繪成一個膚色
粉紅、四頭四臂的老人。
他身穿白袍,四張臉
朝向東南西北,
象徵四部吠陀經;
四臂則分持念珠、
盛有恆河水的水罐、
權杖、弓箭等物,
其中念珠用來記載時間,
恆河水用來衍生萬物。
他平時坐在蓮花寶座上,
有時也騎天鵝或乘坐
由七隻天鵝拉的戰車出巡。
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
稱“大梵天王”。
梵天最為顯著的特徵
是他的四個頭:
傳説梵天原來只有一個頭,
後來由於耐不住寂寞,
他從自己的身上創造了
一個絕色佳人莎維德麗,
並瘋狂地愛上了她。
端莊美麗的莎維德麗
被梵天熾熱的目光盯得
侷促不安,
便想逃走以躲避他的凝視。
但無論她躲到梵天的右邊、
左邊還是後邊,
梵天都能在每個方向
長出一個新的頭來注視她。
最後她只好飛上天空,
但那裏竟然又出現了
第五個頭。
莎維德麗在無可奈何之下,
只好向容易衝動的
熱血青年濕婆求助,
濕婆一聽梵天竟然
調戲良家婦女,
大怒之下揮刀砍掉了
梵天的第五個頭。
從濕婆這種以下犯上的行徑,
我們也可以看出,
梵天雖然是創世大神,
但他的地位其實卻在
另兩位大神之下。
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
“梵”的人格化體現,
但當他演化為與其他
神一樣具有了肉體,
並高高在上的時候,
也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墮落。
他住在天宮,
只顧自己享受,不管世間疾苦;
只要見到下屬的老婆漂亮,
就想圖謀不軌;
還充當黑社會保護傘,
很多魔鬼因為得到他的
庇護而放縱作惡。
種種道德敗壞的惡行,
令世人疏遠了他,
全印度只有兩座
供奉他的廟宇。
後來梵天又創造了
智慧女神薩拉斯瓦蒂,
卻又貪圖其美色娶之為妻,
更是大違倫理,
因此印度教徒愈發鄙視他。
公元6世紀後,
對梵天的崇拜逐漸衰落,
他原先作為萬有
之神的很多特質,
不是轉移到濕婆身上
就是被賦予給了毗濕奴。
鑑於世界和人類已被創造,
梵天無可奈何地退居二線,
不再被重視,
另外兩位大神遂開始
排擠梵天,
其中尤以毀滅神濕婆
與梵天的關係最為緊張。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
印度教時代出現的,
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
是吠陀時代的風暴之神
魯陀羅。
濕婆,又譯作“希瓦”,
是仁慈的意思,
象徵着“昌盛”和“吉祥”,
同時又象徵着“毀滅”。
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
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有地、水、火、風、空、
日、月、祭祀八種化身,
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
濕婆的形象是五面三眼四臂,
能夠很方便地觀照
世界的每一部分。
與衣着華貴的其他諸神相比,
濕婆的打扮顯得格格不入。
其面貌威嚴英俊,
膚色極淺,
留着苦行者紛亂的
藍黑色長髮,
頭頂裝飾着恆河與彎月,
脖頸上掛一串骷髏項鍊;
上身半裸,下身圍一條虎皮,
身纏眼鏡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
遊蕩在鬼靈墳墓之間。
當他露出恐怖之相時,
宇宙諸生無不為之戰慄。
故被稱為“鬼靈之主”。此外,
濕婆還有一種比較常見
的形象——林伽。
林伽是男性生殖器,
象徵着再生。
相傳濕婆當初沒有把
與梵天一起創造世界的事
放在心上,獨自去海底修煉,
結果出海時發現
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當。
氣惱之下遂割掉生殖器
扔向人間,
從此就有了印度人
對林伽的崇拜。
雖然毀滅神的名號
聽起來比較恐怖,
但濕婆卻是個多才多藝
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
因此又被尊稱為“舞神”。
濕婆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
分為女性式的柔軟舞
和男性式的剛健舞兩大類型。
他在歡樂與悲哀時都喜歡
跳舞,或獨自,
或與他的妻子一起跳。
通常濕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
頭髮向上飛揚,
一隻腳踩着代表無知的侏儒,
另一條腿和手在空中扭擺,
舞姿曼妙絢麗。
其右手執鼓,象徵生命;
左掌託着火焰,象徵毀滅。
故此在濕婆手中掌握了
創造與毀滅兩種元素。
舞蹈既象徵着濕婆
的榮耀也象徵着宇宙的
永恆運動,
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
在一箇舊時代結束時,
他還會通過跳坦達瓦之舞
來完成世界的毀滅,
並使之迴歸到宇宙精神中。
身為毀滅和破壞之神,
濕婆在眾神中自然擁有
最強的戰鬥力。
他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
的吉婆娑峯刻苦修煉瑜伽,
通過最嚴格的苦行
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
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智慧。
同時,
他還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
所有士兵全部由形體
駭人的魔鬼組成。
而他長在前額上的
第三隻眼更是一件
比核彈還可怕的武器。
這隻眼平時總是緊閉着,
一旦睜開就會噴出毀
天滅地的憤怒之火,
摧毀所看到的一切,
就連神也不能倖免。
曾經引誘濕婆的愛神
他的狂怒會讓整個宇宙顫抖;
温柔起來,又感情色彩濃厚,
對人給予慷慨的恩惠。
除了以上的身份,
濕婆還具有許多功能與分身,
他主宰風暴與閃電,
賜予醫藥與健康;
他是畜生與野獸之神,
代表着生殖力;
他還是明智與慷慨之神、
歌詠與祭祀之主。
作為印度教實際上最強
的主神,
濕婆擁有超越印度教
三億三千三百萬神,
俯瞰遍天諸生的無
與倫比的高貴地位。
濕婆那種奇異的矛盾魅力,
沒有邪惡的邪惡、
離經叛道的哲學、
高傲孤僻的個性、
背棄一切的瘋狂,
使他成為眾多
文藝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他象徵神秘和狂暴的
自然之力,
他單純任性同時深不可測
的性格,令無數信徒迷醉。
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
將他奉為宇宙最高神,
是在印度底層民眾中
得到最廣泛信仰崇拜的神。
毗濕奴
妙毗天毗濕奴,
又稱遍入天,是宇宙的守護者,
也是同惡魔作戰的尖兵。
作為保護神的他,
與濕婆正好相反,
簡直就是樣板戲裏的男主角——
英俊魁梧、性格温厚、和藹理性,
是仁慈與善良的化身,
具無所不能的力量,
保護並維持着宇宙的次序,
整一個“高大全”的完美神祇。
毗濕奴的形象通常被描述
為一位祥和的青年武士,
安靜地躺在千頭龍王舍沙
的身上,漂浮於宇宙之海。
他全身皮膚呈藍色,
披金袍,頭戴金冠,
脖子上掛着花環,
胸前裝飾着寶石,
額頭上有一個V字形的標記。
同樣有四隻手臂,
分持輪寶、蓮花、法螺和神仗。
他的坐騎是一隻鷹頭人身
的大鵬金翅鳥(伽樓羅)。
在毗濕奴那種無暇的美貌
與光環自下,
隱藏着令人畏懼的
理性、計謀和深沉的城府!
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
是最善於變化的天神。
這十個化身分別為:
魚、龜、野豬、獅麪人、侏儒、
持斧羅摩、羅摩、黑天、
釋迦牟尼、迦爾基。
其中羅摩、
黑天是印度兩大史詩,
《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中的人物;
而迦爾基為持寶劍、
騎白馬的救世主,
肩負着毀滅舊世界、
建立新世界的任務。
每一個化身都有一個
精彩的故事,
數千年來於印度人民中
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
在印度教中,
釋迦牟尼成為毗濕奴
的化身之一,
可見印度宗教競爭之激烈。
所以,在印度教毗濕奴派
的世界觀裏,
毗濕奴的神格是無與倫比的。
印度人本能地對能庇護
自己的守護神毗濕奴
興趣最大,
據説毗濕奴曾化身
下凡救世24次,
他在人間匡扶正義、
消滅邪惡並建立法治,
在天神與惡魔之間的大
是大非的問題上立場
十分堅定。其大部分事蹟
都集中在十個化身裏,
每一次都充分體現了
他“完神”的高尚形象。
參考資料 印度教歷史.趣歷史
百科名片.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12-12 14:3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1-12-12 14:4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710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