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17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漢傳佛教宗派

維基百科/漢傳佛教宗派,
是對佛教傳入漢地後經本土化過程,
演變成對教義、
經典及儀軌的不同解釋定義
而形成的主要幾個宗派,
普遍說法共有十宗。漢傳佛教發展到隋唐時期,
佛教已進入鼎盛時期,
主要宗派也於此時形成,並得以發展壯大。
漢傳佛教十宗的說法大致起源於
清末楊仁山居士
整理日僧凝然《八宗綱要鈔》,
但亦有不同說法,
有說應分為十一家的,有說是十三家,
但今天普遍的說法為十宗。
漢傳佛教十宗中包括了兩個部派佛教
(昔稱「小乘佛教」,具貶義)宗派,
分別為俱舍宗、成實宗;八個大乘佛教宗派,
分別為天台宗、三論宗、律宗、
淨土宗、法相宗、禪宗、華嚴宗、
密宗。此外還有毗曇宗等。
毗曇宗,又稱毗曇學派,
為漢傳佛教早期的學派,
為講習說一切有部阿毗曇義學而著名。
研習、講授相關學問的僧人,被稱為毗曇師。
部派二宗
俱舍宗
為部派佛教(昔稱「小乘」)宗派,
又稱小乘有宗,以《俱舍論》
為根本依據。
其前身為毗曇宗並於此演變而來。
唐朝以後,
由於漢傳佛教僧團更加重視大乘佛法,
俱舍宗因而衰敗。不過,在唐朝時期,
由於隨日本遣唐使被派遣往
大唐的僧侶多從俱舍宗,
俱舍宗在日本發展相對比在中國發達,
並延續至今。
成實宗
為部派佛教宗派,又稱小乘空宗,
以《成實論》為根本依據。
與三論宗有緊密聯繫,
所以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小乘宗派,
而是一個兼顧大小乘佛法的綜合性教派。
成實宗同俱舍宗一樣有傳至日本,
並在其中得以發展,
並在奈良時期成為日本的南都六宗之一。
大乘八宗
天台宗
主條目:天台宗
發源地為光州大蘇山淨居寺,
因其創始人智顗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
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依據,也稱法華宗。
天台宗在朝鮮半島及日本傳習甚多。
三論宗
主條目:三論宗
以《中論》、《十二門論》、
《百論》為根本依據,又稱不真宗。
律宗
主條目:律宗
律宗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
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
因其以《四分律》為根本依據,也稱四分律宗。
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宗。
淨土宗
主條目:淨土宗
淨土宗在日本、朝鮮半島及越南多有很大發展,
以《彌陀經》為根本依據。
法相宗
主條目:法相宗
又名唯識宗、慈恩宗,
以《解深密經》為根本依據。
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
相宗則是屬於唯識宗,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
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
禪宗
主條目:禪宗
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
以《壇經》為根本依據。
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
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
與天台、華嚴二宗為三大本土宗派。
其核心思想為開悟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江南地區,
如今在國際當中也有不錯的發展,
尤其在歐洲地區。
華嚴宗
主條目:華嚴宗
以《華嚴經》為根本依據,故稱為華嚴宗。
以杜順和尚為始祖,智儼法師為二祖,
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
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
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
實際創始人是法藏,
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
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同天台宗一樣在朝鮮半島及日本有大批信眾。
密宗
主條目:密宗
四世紀時出現在印度。
以《大日經》為根本依據。
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
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
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
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
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
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秘密教、
秘密乘、密乘、金剛乘、
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大乘五宗
大乘佛教也說教、律、禪、密、淨五宗。
教:教謂講經說法,注重經教發展,
即天台、華嚴、三論和唯識四宗
律:律宗
禪:禪宗
密:密宗
淨:淨土宗


毗曇學說的要點是,根據有部諸論的義旨,
特別是依法勝《阿毗曇心論》
及法救《雜阿毗曇心論》的綱領,
以四諦組織一切法義,
並闡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緣生而有自性之義。
我空亦作"空無我",
所謂"陰(即'蘊'的另一種譯名──引者)非是我,
名為無我;陰非我所,說之為空"。
毗曇師即以此為第一義諦。所謂法有,
不但指色、心一切諸法各有自性,常恆不變,
且肯定三世之實有。而三世有中,
過、未二世有的建立,必歸根到因的上面,
因此它又用六因四緣之說,
論證三世一切法有。
中土毗曇師弘傳此義,
在南北朝時代也有"因緣宗"之稱。
但毗曇之學,始終未有一定的宗祖,
沒有傳統的師承,也沒有獨自的教判,
只是風行一時的義學。(遊俠)
《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


緣覺或因緣覺,佛教術語,
是觀修因緣法(如十二因緣法)
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
他們煩惱的現行已斷盡,
可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
永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大智度論》將辟支佛區分
「獨覺」和「因緣覺」。
緣覺乘
大乘佛教認為,
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可比喻為「乘」
即載運修行的人車子,
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
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
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緣覺乘行者觀察十二因緣等法而覺悟,
而聲聞乘弟子聽聞佛陀教
說四聖諦而思惟修證覺悟,
二者合稱為二乘或小乘。
大乘為要覺悟解脫成佛的菩薩乘,
菩薩要修行六度波羅密,累積聲聞、
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
和能力如「如來十力」,
三者總稱為三乘。
也有再加上一般世間善法善行的人乘、天乘,
統稱為「五乘共法」,
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
緣覺與獨覺之差別
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緣覺和獨覺:
出生於無佛之世,
但因過去世亦是聞佛開示因緣法的道理,
而於此世開證得解脫,成就辟支佛果證者,
稱為獨覺。
而這樣雖然經過許多劫親聞佛說法,
卻不在佛世開悟者,
不願在有佛在世為自己之師,
不願有佛在世時勝於自己,
一心想要在無師及無敵的情況下而開悟,
稱作是獨覺種姓的人。
出生於佛世,
在佛座下聽聞佛開演因緣法的道理,
觀察思惟而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一般而言,
佛世時的佛弟子由於皆聽聞佛說法而得覺悟,
但許多聲聞弟子也都同樣
聽聞了佛開示的因緣法的道理,
所以也都算是緣覺。


佛學大辭典/二無我(名數)
一、人無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
凡夫不了五蘊假合和之義,
固執實有自主自在之人體,
曰人我,
今了五蘊假和合之義,
達實無人體,曰人無我,
是為小乘之觀道,
以斷煩惱障,而得涅槃者也。
二、法無我,固執諸法有實體,
有實用,曰法我,
今了諸法因緣生之義,
達實無自性,曰法無我,
是為大乘菩薩之觀道,
以斷所知障,而得菩薩者也。
小乘唯悟人無我,
菩薩則二無我皆悟。
楞伽經一曰:
「大慧菩薩摩訶薩
善觀二種無我相,
云何二種無我相?
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法無定法 出自《 金剛經 》: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六祖《金剛經口訣》開示: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
只緣對病設藥。隨機宜為說。何有定法乎。
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
但為眾生所見不同。
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
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
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於前念瞥起。
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
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
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
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
藐者。心常在正慧。
三菩提者。心常空寂。
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20-04-16 10:1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01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