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78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似是而非论 是 又不是 最后又是...

图 1. 是 不是 那就是...   
是 不是 那就是...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feature=youtu.be
  1. 三、思辨型式

    四种思辨型式

    凡是读过《金刚经》的人,一定都对其特殊的思辨型式印象深刻,而这部分却也是让很多人最感困惑的。《金刚经》的思辨型式有以下四种:

      *正→反→合:这是一种辨证逻辑,先说正面的,再说反面,最后是正、反合起来说。《金刚经》中有一些这种型式。
      *肯定→否定→肯定:这类型与「是→不是→才是」相同。
      *假有→非有→真有:这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型式。
      *有→空→中道:这也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型式(非空非有)。

    针对第三种「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现象,只要想像的出来,可以用语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达的,都是假的,并不是实有。

    例如,吃饭的「吃」,是真的吃吗?是正在吃呢?或只不过是个字而已?其实「吃」只是个字,是一个代表的说明符号,并不是真正「吃」的本身。

    又例如,喝茶的「茶」,这个字是否就等于真正的茶呢?不是,它只是个名词而已,很多人听到「茶」就知道是茶,可是对从没喝过茶的人来说,任凭你怎么描述,他还是无法体会,即使你拿一杯茶给他喝,若是没有事先讲明,他可能喝了以后也不知道那就是茶。而实物上的茶,是否就等于名词的「茶」呢?当然也不是!因此不论名词或动词,其作用都只在表达或形容,都只是假借来说明而已。

    除此之外,所有人、事、物,任何可以表现出来的现象,不管是生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都是暂有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或汉高祖,他们曾经拥有的丰功伟业,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气,如今在那里?所以,任何现象都不是永久真实的有,只是暂时的有。

    「假有」之后是「非有」,从「假有」深一层来看,它不是真实的有,所以叫作「非有」,「非有」就不是真的有。

    「非有」很难懂,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有的,怎么能说是「非有」呢?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既然是假的,假就不是真,假就不是有。以吃饭来作例子,我们吃过饭,消化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暂时经过,好像是有,但不是真的实有,所以叫作「非有」。

    《金刚经》里的「无相」、《大般若经》与《心经》所讲的「空」,就是「非有」;「非有」才是「真有」,因为「非有」是「空」,「空」是不会变的,才是真的;因为只要是「有」,便不停地在变动,不是真的。

    至于第四类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第一义谛)。

    何谓「世俗谛」?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世间一切现象,以及世间所有人的观念,都是「有」的,不管是现象有、观念有,或是本体有,全都是「有」。所谓「本体」,我们可以称它为理念,也有人称它是神,这些神我、大我,都是「有」,所以叫作「世俗谛」。

    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佛法认为世间一切法、一切现象都不真实,都是「空」,他们经由分析和实证来强调「空」。分析是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说明;实证则是经验的,是精神的体验,必须经由智慧和禅定才能体会得到。已证阿罗汉果的人,知道世俗的一切现象是「假有」,所以他们强调「空」,也因为如此,他们进入涅槃、寂灭后,在「空」之中,就不愿意再回到世上来度众生。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能在理论上或逻辑上理解「空」的人,并不一定已经体验到「空」,所以现在有许多人把佛法当成学问来研究,对佛学知道的不少,也能够为人讲说《金刚经》,但是一旦自己面对是非,或是牵涉到他个人的利害得失,例如,金钱、名誉,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间的亲情等,都会不自在。原因是道理上他们是懂了,但是因为没有实证,没有亲自的体验,当外面的环境一变化,马上就会受影响。因此,能懂得一些道理虽然也不错,但是真正的佛法是要能够实证的。

    接下来说明大乘的「真谛」(第一义谛),也就是「中道」。佛法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不在左、不在右」,更不是「我在中间,那一边好,我就往那一边靠」的骑墙道。

    佛法的「中道」是不在空、有之间,非空非有,也可以说就是空。这并不是否定世间所有的一切现象,事实上,它是住于世间而不受世间的现象所困扰、束缚;就像观世音菩萨,住于世间而于世间得自在,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颂》,所谈的是般若思想的「空」,般若的「空」也就是「中道」,论颂中对「中道」有很清楚的解释:「舍二不执中」,舍两边而不取中间,这才是真正的「中道」,这才是最自由、最自在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逻辑思想,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立场,但是《中观论颂》所说的「中道」的思想,没有所谓的立论、宗旨,没有任何立足点,所以无论以什么方法辩论,都无法将它击破,因为它就像是虚空一样,没有目标可以攻击,当然也谈不上攻破。

    不仅仅理论上如此,事实经验上也是这样,若是能够经验到没有立场的立场,这就是解脱,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好、最自在的。

    十九个实例

    以上说明《金刚经》的基本思辨型式,接下来自经文中选了十九个例子,只要了解其中一、两个例子,其他的都可以举一反三。

    1.「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所说身相」,这是有;「即非身相」,这是非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如果能够了解到一切的有就是空,一切的假有就是没有,那么就能见到如来的实相了。

    曾经在一场演讲中有人问我:「佛的面貌是怎么样?」我回答他:「佛的面貌就是没有面貌,没有面貌就是佛的面貌。」这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而是《金刚经》里所说的。

    经典中说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这三十二相是为了表达释迦牟尼佛的庄严相,所以是假相、非相,并不是真正的佛。佛的真实法身遍于法界,没有一处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因为没有定相,是无相的,也就是非相,非相才是佛的真正法相。

    曾经有人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佛」,禅师回答他:「干屎橛」(干大便),这听起来很可笑,怎么可以说佛是干大便呢?并不是这样!因为佛的法身处处都是,大概当时他正好看到一截干大便在那里。事实上,不一定是干大便,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佛。这么说来,头发算不算是佛?如果是的话,那么就抓着头发礼拜好不好?这样是不对的。理念上、观念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还没有亲见佛的法身,还是要以庄严相为佛的身相。

    2.「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一段里面其实有两个例子:1.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微尘;2.微尘所结合成的世界,说是世界,便是非世界,那就叫作世界。至于有多少微尘呢?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微尘。

    一个日月系统,也就是一个太阳系,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为包括了三个「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也叫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便是一尊佛所教化的范围。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但是不要以为娑婆世界就是地球,否则就太委屈释迦牟尼佛了,事实上整个大千世界都是他教化的区域,我们所见的佛只是他的化身之一,所以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说。

    一个大千世界的微尘是数不清的,无量无数,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但是如来说不要称它为微尘,你把它当作是微尘的话就错了,因为微尘也只是假相,所以那不是微尘;但是这个假相也不能说是没有。不论是一粒微尘、所有微尘,或是像世间那么多的微尘,都是如此。

    如果能以这样的例子,用这样的型式,来看这个世界的任何现象,我们就能解脱自在。例如,你的太太跟你吵架,等于没有吵架,所以叫作吵架。只要用这种方式、这种逻辑来处理所有的事,不但能减轻很多心理负担,即使想有烦恼也不容易,所以《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很有用。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如来相,可是并不是真的如来相;如来显现出三十二相,但并不受限于三十二相。印度的传说中,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就有仙人帮他看相,说他如果不出家,也会成为转轮圣王,虽然后来他出了家、成了佛,还是具足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

    相信很多人都请人看过相,看相的范围很广,有手相、面相、身相,还有听声音的声相、摸骨的骨相等等,究竟被看到的是什么相?是好相还是坏相?

    其实相随心转,即使是同一个人,当心里高兴的时候,必定相貌开朗;当很痛苦的时候,一定面有晦色,现出倒楣相、晦气相。

    4.「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前面已经说过「无相」、「非相」,「诸相非相」就是「实相」。《心经》有云:「诸法空相」,这个「空相」,就是「实相」,也就是「真如」,就是「第一义谛」,这里又把它称为「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此处的「第一波罗蜜」,就是「实相」,就是「非相」;能够亲自体验到「实相非相」的这个人,就已经得到超度了,能够从烦恼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广大。

    事实上「第一波罗蜜」就是智慧,就是六度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般若」。但是不可以认为:「这是第一波罗蜜,我只要这个波罗蜜」,这是执着,是错的;如果能说「即非第一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罗蜜」。

    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这样东西,但是不执着实有这样东西,那才是真正拥有这样东西。

    所谓的「自由自在」、「神通广大」,有两种解释法:第一,是真正的有神通,能说一得一,说十得十;不用买机票就可以到处旅行,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任何需要的东西,同时也能分身在许多地方出现,这是自由自在、神通的一种。

    但是第二种更重要,这种神通是心的自在。《六祖坛经》中说的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如此便能来也好,去也好,来去都好;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这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如,如果能这样,那可要比神通广大更自在。

    这种自由,因为没有自己主观的成分在其中,要活就由他活,要死就由他死,这个「他」是谁呢?谁也没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一切随缘,因缘要怎么样,就怎么做。当因缘不许可时,如果仍然非做不可,那就会不自在,一定会产生烦恼。佛菩萨们便是随缘度众生,自由又自在。

    「随缘」有两种:一种是等待因缘,另一种是促成因缘。等待因缘非常消极,促成因缘才是菩萨行。如果怎么努力都无法促成因缘,那是由于因缘尚未成熟,心中应该仍旧保持自在,不必起烦恼。

    6.「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普通人身高八尺,如来身高一丈六尺,比我们高一倍,所以叫作丈六金身。在我们看来这已是大身,但是这个大身是假身,不是真的、绝对的大身,这才是如来大身。

    7.「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所谓庄严,是诸佛均以种种功德来庄严其净土。例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两种庄严:依报庄严与正报庄严。所谓正报庄严是指极乐世界里诸善上人俱会一处,有大阿罗汉,以及不退转的大菩萨。正因为佛国净土中都是这些圣人,所以这些圣人也就庄严了佛国净土。

    至于依报环境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以及八功德水,微风一吹动,诸宝行树都会发出微妙的音声;除此之外,众鸟也出和雅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这都是佛土的庄严,但是切勿以为这些是真实的而执着它,一执着就又成为烦恼。

    《阿弥陀经》中说得很清楚,这些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化现的,并不是真有那些东西。例如,净土里没有恶道,怎么会有畜牲呢?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不是真的。八功德水,也不是真的有水可以沐浴,这是以八种功德为水,生长出许多莲花。凡此种种都不是我们世俗人所以为的、真实的,而是佛的悲愿,以及修行净土者的功德所感。

    8.「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诸心」,是指许多众生的种种心相。每一个众生都有许多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是烦恼心,既然是妄心,就不是真心;既然不是真心,当然就没有心;没有心,才是真心。《六祖坛经》里讲的「无念」,就是智慧,因为没有执着,所以能产生种种功能来救济众生,这种智慧心,就是真心,就是非心。

    例如,有一个男孩子,死心塌地迷恋着一个心中的美女,他心里念念不忘的都是这个美女,有其他的女人经过他面前,或是要介绍另一个对象给他,他都无心理会,因为他心中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人在他心里都已不存在。像这种心是真心吗?当然不是!这是有心、是烦恼心、迷心,他的心已经被一个女人的影子所迷住了,其他的通通不理,这不是智慧心。

    再以照相为例,一张底片只能照一次,照第二次的话,影像便会重叠而变得模糊;画画也是这样,一张纸只能画一次,第二次除非重新涂掉再画,否则便无法着手。

    所以说,有心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能够如此,就可以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心中没有特定对象的众生,但是任何众生都在他的心里。

    9.「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化身的佛有肉身,我们一般人也有肉身,这个肉身就是色身。但是色身在出生之前没有,死了以后也没有,只在生与死之间这一阶段有,所以说这个色身是假有,而非真有。身体虽然是假的,但还是存在,我们仍然要好好运用它。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是假的,是臭皮囊,干脆死了算了,错!虽然身体不是真的,但是我们要借假修真,借用这个色身来修行,修布施、修智慧……修六度万行。

    没有了身体,就无法修行,所以大家要保重身体,但是也不要执着身体,一执着,烦恼就来了。但是又要保重,又要不执着,究竟应该怎么办?-恰到好处就是了。

    10.「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这一句和前面的「如来说三十二相……」相同,不再多作解释。

    11.「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可是并未真正说了法,因为真实的法是没有办法说的,是不能说的,说出来的法都是语言法,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相,而不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是什么?是「无相」、是「空」的、是无法可说的,这就是如来说法。

    这如同你告诉别人:「到农禅寺听圣严法师讲《金刚经》。」并不等于对方已经听到了《金刚经》;但是要介绍给别人知道,鼓励人来听《金刚经》,就一定要说这句话。所以,介绍的文字,并不就等于事情的本身,只不过,不经过介绍,那件事就没办法显现。

    由此可知,如来所说的法,通通只是方便法,是一种工具而已,但不说法也不行,只要根据佛陀所介绍、说明的去做,就可以亲自体验到真实的法。

    12.「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众生」意指很多人、许多众生、一切众生的意思,这句是说:不要以为有那么多的众生,并且不要执着真正有众生,那才是众生。

    这和「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意思相同,要「心无所住」。

    13.「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作为一位菩萨应有三个条件,也就是三种誓愿: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意思与三聚净戒一样。

    前面已说过度一切众生,这段谈到修一切善法,这已经包括了菩萨三大类净戒其中的两条。修善法之后,不要以为已修了任何善法,那才是真正的修善法,因为「心无所住」。

    14.「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有我的执着,有我就有烦恼。但是不是就真有凡夫这样东西呢?没有!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凡夫,那么应该是不变的,现在是凡夫,将来也永远是凡夫,这才是真的凡夫。但真正的情况是,虽然现在是凡夫,经过努力修行,也可以修成菩萨、修成佛,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现在还有烦恼的我,故假名凡夫,不是真的。

    只要能体验或实证到「空」的道理,就能空去「我执」。所以可知,「我」是假的,既然如此,凡夫也就是暂时,而非永久的。

    1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意思是无来无去。这一句应该是:「如来,即非如来,故名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也就是「好像来了」。为什么叫作「如来」?因为对我们学佛的凡夫来说,他是来了;当我们得无生法忍亲证法身的时候,佛也好像是来了。但事实上,如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未亲证法身时,我们见不到如来;亲证法身的时候,就体现到了如来。

    又例如,未听闻过佛法时,我们不相信有如来,信了佛法以后,便相信有如来,如来便来到我们的心中。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才有如来,不管我们信或不信,证或不证,如来一直都在,本来就在那里。

    16.「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这段的意思是说,如来说世界是实有,这叫作「一合相」。不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或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是无量无数的大千世界,都是一个整体,这个全体的世界称为「一合相」。

    也就是说一切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名相,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整体相,但是这个整体相「即非一合相」,是个假相;不过,这个世界的假相还在,所以把它叫作「一合相」。

    「一合相」可大可小,任何一个范围都可以是,一粒沙子是一粒沙子的「一合相」,整体的一个人也是「一合相」,甚至一对夫妇、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一合相」。但是不管这个相的大小,都是由许多因素、因缘所凑合起来的,是会变动的,所以「即非一合相」,只是因为这个假有的现象存在,才把它称为「一合相」。

    17.「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句话很难懂,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名词:「我见」。「我见」就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观念、我的判断等。为什么叫作「我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还会不会说「我的看法」?不会!一定是有相对另外的人,因为相对,所以有相吸、相拒等现象。

    「众生」就是许多的人(有情),继续活下去的众生就叫作「寿者」;如果生命短暂,一晃而过,没有「寿者」,就没有问题。但是众生和我都仍在时间上继续活动,加上由于对自我的执着,而和众生有交涉,所以产生你争我斗的矛盾,或你贪我爱的纠缠,因此有许多烦恼。

    其实,我的执着也好,众生的执着也好,都只是由于个人虚妄的自我中心在作怪,都是假的,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便能降伏心里的烦恼。虽然众生还是有,人与人之间也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但是一位修行佛法、已实证般若的人,就能够知道「无我」,没有我就没有众生,既然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寿者。

    18.「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法」,指的是现象;所有一切法,亦即所有的现象,都有它一定的界别定义,这就是「法相」。现象是有的,只因为每一种现象都是暂时的有,并非永恒的有,所以叫作非法相。

    19.「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非法→非非法(无相即实相)

    凡夫取法,执着一切现象是真实有,不仅自己烦恼,也会为他人带来烦恼;可是取非法,执着于空也不对,因为执着于空就是消极、逃避,这种人不会积极地从事于修行、度众生。所以「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精神。佛法有正见、邪见之分,邪见主要有两种:

      *常见:取法为永恒,认为一切法都是永恒的。若是取物质法不灭,就是唯物论;若是取精神法为永远,是唯神论。不管是物质永恒,还是精神永恒,都是常见,都是外道。
      *断见:取非法为顽空,认为除了物质并无灵魂,人死了就像灯熄了一样,不会有任何后续的结果,这是唯物论中的断见;因为他们只认为物质不灭,而不承认灵魂的存在,这也是断见。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2-08 23:00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2-08 23:02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
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
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
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
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2-08 23:0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739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