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当我们一念不起,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时, 是诸法住法位。此刻无住、无念、无着, 常住于涅槃。虽有一念,没有二念, 因之,诸法如如不动。世间相常住,是说诸法不迁不移, 永远住于现相的当时、当念,没有来去,生灭。
憨山注: 是法住法位等者。以佛称性说法。 谓之海印森罗常住用。其所说之法。皆不动本际。 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世间相即常住实相。 是则无有一法非真实者。道场所证如此而已。 所谓本住法。乃实智也。 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 由住真如正位故。以缘生无性。缘起即真。 由即真故上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 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 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 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槃况之二鸟。 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 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 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况有二三。 清凉云。上法字指诸法。下法字指真如。 言一切诸法皆住真如正位理中。既住于中。 全体即如。性常相亦常。故云世间相常住。 即诸法如义也。前解依此。肇法师云。皆指诸法。 一切诸法。皆住法之自位。以缘生无性。 一刹那间此法生。即此法灭。无容迁至余处。 昔不至今。今不至昔。此不至彼。 彼不至此。岂非法住法位乎。 憨山大师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坐禅。 起先,时常刮大风,万千空穴都在怒吼, 山涧里化了的冰水在冲击奔腾,震耳欲聋。 静里听声音就像千军万马奔腾,喧闹异常。 憨山大师就去请问妙峰禅师,禅师说: “境由心生,非从外来。 听古人说:三十年听水声,不转意根, 当证观音耳根圆通。 溪水上有一座独木桥, 憨山大师天天在桥上端坐或站立。 最初水流声很明显,久了动念才听到, 不动念则听不到。有一天,他坐在桥上, 忽然忘掉身体,音声当时就静下来了,从此之后, 各种声响都寂灭了。 [所以妙峰禅师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 ”憨山大师修定没有动念时,就听不到水声。 再后来“众响皆寂”,明心见性了。] 又有一天, 憨山大师吃完粥经行,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就像大圆镜那样, 山河大地都影现其中,等到觉察,则明明朗朗, 寻找自己的身心了不可得。当时说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独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维基百科/法性(梵文:dharmatā), 又译法自然,佛教术语, 指法(dhárma)本身内在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指法的本性(prakṛti), 为诸法二种自性(svabhāva)之一。⋯⋯ 《大智度论》: 「自法,名诸法自性。自性有二种: 一者、如世间法地坚性等。 二者、圣人知如、法性、实际。」 法性是指缘生法内在本有的特性, 也就是真如、法尔、法如是(sarva-dharma-tathatā)、 法住(dharma-sthititā)、法界(dharma-dhātu)。 法性是一切法的实相。 印度那烂陀寺中,护法、戒贤等人,建立了法相宗; 而清辩、智光等人,依据《般若经》和《中论》等, 建立了法性宗。
龙树《大智度论》: 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 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 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 如本不异,是名为「如」。实性与无明合故, 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 是名「法性清净」。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 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 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 无复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 不晚于鸠摩罗什时代, 诸法本性与心本性清净思想已经有机结合, 直接预示了百年后般若流支时代的法性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