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山与牛头禅
牛头山(亦称牛首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牛头禅”的发祥地。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以用参究的方法,
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
牛头禅的初祖是法融(594-657)。
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
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他于十九岁时从句容茅山三论师僧炅剃度。
出家后精研佛典数年,复漫游各地,参访名师。
但他觉得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
又凝心冥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生活。
唐贞观十年(636),他到了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
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
当时牛头山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
医方图符等七藏数千百卷,
是刘宋初年刘司空捐资造寺时,访写珍藏以永镇山寺。
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
在那里阅读八年,摘抄各种精要,
然后回到禅下开讲《法华经》。
传说其时“于凝水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灿同金色,
经于七日失之,众成叹仰”。
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讲《大品般若》。
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普再三请他出山,
住建初寺。 次年(657)正月二十三,逝于建初寺。
据记载,法融的着述很丰富,但大多失传。
现在所传只有《心铭》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
还有《绝观论》。 他的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他认为,六根所缘并悉是心,
而心性又是空寂的。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
而着眼空寂。 认为,实际人生如梦,“梦作梦受,
何损何益?”知此道理,即“丧失忘情”以至超脱一切。
牛头禅的这些思想,显然成为后来
南宗所倡导的“顿悟”的先声,
为中国禅宗思想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法融以下传承有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
合称“牛头六祖”。 牛头禅法至唐末渐衰。
日本僧人最澄(767?d822)与空海等曾入唐求法,
从天台山倏然受牛头禅法。回日本后,
融通各宗创“日本天台宗”。
牛头山由于牛头禅的关系,
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内外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历代所建梵刹甚多,但历经沧桑大都被毁。
法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曰:「既不许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
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易。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