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2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宋代《五燈會元》卷十七有這樣一段故事: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
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
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裡面短短幾句話,帶出了三種境況的轉變:
首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然後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再回到「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可能你會問,最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跟最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對象是一樣,認知也是一樣,
那分別在何處呢?甚至會把它的概念簡單化來說,首先是見到A,
然後見到它不是A,最後卻見到它是A。
那麼最初的A,跟最後的A,
不是相同嗎?又何必多此一舉?

我們看一件事物,事物透過光線投入我們眼球裡的視網膜,
視網膜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達給大腦,
大腦就會給那件事物作出判斷和辨認,視覺上如是,
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亦如是。
我們與事物之間構成了主觀與客觀的對立關係,
在唯識的角度說,就是識〈身心、自己〉與境〈客觀對象〉、
能與所的關係〈能與識、所與境同義〉。
於是我們看到山的時候,大腦就判斷它是山,
我們看到水的時候,大腦就判斷它是水,
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認知能力。

山之所以為山,水之所以為水,是因為我們自己把它分別,
賦予它們名字,把這種形狀的事物稱為山,把那種形狀的事物稱為水,
我們不會把山的東西稱為水,也不會把水的東西稱為山。
我們只會看到種種「色」
〈意指客觀上的「有」,又稱為「假名有」〉的表面,
而執著它們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即為虛妄分別。

不論是禪宗還是中觀,甚至說是佛教任何一個宗派,
都叫我們破除虛妄分別不要執著於極端的「色」的存在;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那究竟是甚麼呢?
「色」是建立於「空」〈客觀上的「無」〉的基礎上,
「空而不空〈『色』〉」。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
唯識思想說:「萬法唯識」,境〈與「色」同義〉是識的表現,
就是說所有我們看到的「色」其實並不存在,是「空」的,
只是識〈身心、自己〉反映出來的一種映像,它不外乎是識,
那麼如果我們把山和水,都看成是由「空」所產生出來的,
那就變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

然而當我們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是「空」的時候,
我們確實否定了客觀世界,卻反過來執著於「空」的存在,
也就是說「空」變成了「有」〈此有並非客觀上的「有」〉。
初期佛教的緣起論,甚至《般若經》也有提及過,
萬物從「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強調一切法具有緣生起滅的過程,
然而龍樹主張「色」〈稱為「俗諦」〉和「空」〈稱為「真諦」〉
是同一層次的兩個點,沒有先後次序,它們是相對卻又是一體,
都不是應該執著的對象,「色」既非「色」〈「非空」〉,
「空」既非「空」〈「非色」〉,「色」「空」不二。
我們看事物,總是以自我作為主體,對象為客體,
這樣就出現主客的二元對立,這裡說的作為主體的我,
並非真實的我,而是虛妄的我,
只有在了解到以自我作為主體去觀察事物時自我即為虛妄的時候,
真實的我才會成立。即是說,若果能夠超脫這種主客二元對立,
我們就能得到另一層次的「空」;
可是這種「空」,並非終極的「空」。

且說中觀思想有所謂「四重二諦」,
據嘉祥大師《大乘玄論》,概括如下:
第一重二諦:以「假名有」〈「色」〉為俗諦,以「空」為真諦。
第二重二諦:以「空」「有」為俗諦,以「非空非有」為真諦。
第三重二諦:以「二」與「不二」為俗諦,「非二非不二」為真諦。
第四重二諦:以「凡有言說」為俗諦,「言亡慮絕」為真諦。

第一、二重二諦在上面已有提及。
第三重二諦的「二」,是指「依他性」、「分別性」,「依他性」
指依他緣生,「分別性」則是虛妄分別,
這一點用唯識思想去分析比較適合,在此暫且不說。
第四重二諦指是的,終極的「空」是不能被言說,
不能被思維的,才是真諦〈真正的教法〉;
任何以言說或思維的方式去表達「空」的概念,
只不過是為了因應眾生機根而設的俗諦。這種不能被言說,
不能被思維的終極的「空」,
就是中觀所說的「法空」、「我空」、「空空」,
也是禪宗所說的「絕對無」〈又稱「究竟無」〉的境界。

佛教教我們破除對於一切法相
〈包括任何形式的「空」「有」〉的執著,
乃至於心無所住,即能滅盡煩惱,到達涅槃。
因此當我們放下對「色」「空」或「有」「無」的執著,
那麼,見山仍然是山,見水仍然是水,原來即如此。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1475442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3 09:13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任何以言說或思維的方式去表達「空」的概念,
只不過是為了因應眾生機根而設的俗諦。這種不能被言說,
不能被思維的終極的「空」,
就是中觀所說的「法空」、「我空」、「空空」,
也是禪宗所說的「絕對無」〈又稱「究竟無」〉的境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3 09:1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27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