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8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圖 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聖嚴法師*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
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
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
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
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
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

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
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
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
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
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
《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
「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
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
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
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
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
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
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
《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
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
跟菩薩們不起關聯;
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
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
「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
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
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
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
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
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1-06 12:1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慧律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
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
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 是用,
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
“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

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
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
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
大振宗風。可見這兩句經,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別注意。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
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
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
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
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

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
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
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
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

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
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
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
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

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
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
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
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諸同學!既知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
卻不要去覓此實相,覓此法身佛,覓即不是。
何以故?實相無相,不可覓故。放下便是,動念皆非。
一起覓心,便成妄想。當知此實相境界,非諸佛獨有,
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與眾生,本來無二故。
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則如如不動,萬物同體,
即是實相之無住真心。如一念微動,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實相。

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大家修持不能相應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
便是自加捆縛,豈能自見本性?

大家現在修的是心地法門,
須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認清。要明白這兩句經的體用,
必先立其體,然後才能起其用。體云何立?
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
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
而總不能放下者,何故?蓋吾人業識太深,放下不易。
因為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

殊不知,一切無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頭上安頭。
果能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
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  

佛與眾生之分,只在覺與不覺,慈悲與不慈悲。
覺則即相離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
不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眾生。
慈悲則平等為懷,萬物一體,即名曰佛;不慈悲則貪嗔癡慢,
煩惱叢生,即名眾生。然覺與不覺,乃體上之分;
慈悲與不慈悲,乃用上之別。體用不二,皆是一心。
若能轉惡心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眾生是佛”。

諸同學!佛有三身,當知吾人亦有三身,
所謂法身、報身、化身。其不住時,空寂靈知之真心,遍滿虛空,
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惡心生得惡報,
此時之心,即是報身。一念思量,種種變化,思邪化地獄,
思善化天堂,此時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
就要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
度盡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不變即是無所住,隨緣即是生其心。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1-08 09:24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大家現在修的是心地法門,
須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認清。要明白這兩句經的體用,
必先立其體,然後才能起其用。體云何立?
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
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
而總不能放下者,何故?蓋吾人業識太深,放下不易。
因為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1-08 09:2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萬法回歸自性,叫做正法,
離開自性叫作外道,包括你念佛、拜佛、誦經,
都不能離開現前這一念清淨的自性,離開清淨自性叫作外道。
佛道跟外道有什麼差別?佛道就是即心即佛,
你今天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是西方,
西方就在現前一念,不能離開這一念清淨心。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1-08 09:2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948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