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9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令身邊人趨入佛道可默默做的事
令身邊人趨入佛道可默默做的事

把善業功德迴向對方趨入佛道時,倘若對方過去生已與佛法有緣,只是這陣子暫時受到遮障的話,
那麼這樣做的法便會產生很大的效益。 在業障消除後,他很快就會接觸到佛法。
但若前生沒有種下這種因緣的種子時,我們的做法便無法讓他做太大的改變。
不過由於我們現在的發願和迴向,下輩子他也會有機會接觸到佛法。

很多人都苦於身邊的人不信佛或這些人邪見很大,學佛環境違緣很大。
因此在度化他們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難道這些人的真的是斷了善根的人,無藥可救了麼?
《經莊嚴論》裡面說:所謂現在的一闡提,是暫時沒有成佛的機會,時間比較漫長而已,
猶如貧瘠的土地需要培育和播種,實際上最終還是有解脫的。 ⋯⋯

內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他心,因此,通常它都以溫和的方式向眾生顯示出安樂的道路是什麼。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感化別人趨入佛道? 曾經看到益西堪布一個故事對我啟發很大:

  修持普賢行願,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順緣,都會任運地(自自然然地)
攝集,種種能產生苦惱、能引發身心疾病等的惡因緣都能轉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對這一條,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個故事,看懂了故事,就會把問題解開。

有一位洪居士,與一位中學老師結婚,生了四個子女。 丈夫的工資微薄,
她要用這些錢維持一家六口的生活,還要提供孩子們讀書。 二十年來,她沒做過一件新衣服,
中午幾乎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可見生活很艱難。 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時間,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對她去寺院,子女們也不喜歡母親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滿地說:“放下家裡的事去寺院,成什麼話?”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託就是親近佛陀。如果不讓我親近佛陀,我沒辦法活下去。”
丈夫說:“那樣的話,你乾脆去寺院過日子!”
她說:“要那樣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回到家裡又要吵一頓。
 後來,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狀況,就對她說:“從現在起,你不要再來寺院了。
沒有轉變家裡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來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說出來:
'媽媽,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裡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裡也能說出:
'所有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吧!'你再來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裡好好地發願盡責任。”
後來,洪居士十年當中沒有進過寺院的門。
像觀音菩薩的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來是應去寺院的日子,
她就獨自在家中一個人發願,她對佛說:“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責任還沒盡完,
所以去不了。我沒有忘記佛的恩 德,我在這裡給佛頂禮。我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恆時加被我的全家。”
後來,從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變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對寺院做些供養也很困難。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漢城定法寺,見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養了兩袋大米。
 她當時心裡一陣羞愧,她很想供養佛陀,又拿不出錢來買米。 正當她無奈的時候,
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飯時省出一勺大米,把這些米積攢起來供養佛。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做飯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個口袋裡,接著就為家人一個個地祝愿。
 然後,每個月去一次寺院,把攢下來的米供養在佛像前。
這時,出現了奇妙的事——從此再沒有出現過因糧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業也很順利,
孩子們都上了大學,成家立業,過得都很幸福。
故事講完了,洪居士錯在哪裡? 她是怎樣轉違緣為順緣的呢?
以前,她對果位佛懂得尊敬、內心畏懼,但對身邊的佛陀卻不知道尊敬。
實際上,她天天和被煩惱覆蓋的活著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對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顧。
 本來,自己具有絕對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樣如此,本來應當在相互尊敬中生活,
但她卻為了上寺院,輕視了身邊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責任。 每一次上寺院,
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讓丈夫、孩子不高興,這都是因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實,在佛教的傳統裡,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
子女就是佛”的教誨,但一般人狹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
對身邊的佛卻非常輕視。 實際上,這和佛陀的教誨相差十萬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裡盡心盡力地承事丈夫、孩子,
好好地發善心為家人祝愿。 後來,她以善願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
她時時祝愿:“願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願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
”對於家人有這樣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們嗎? 所以,他們最後都請求她去寺廟拜佛。
從這裡想到,我們修持普賢行願,一個關鍵就是要把佛性作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
不這樣的話,我們不但對自己輕視,對別人也輕視。 這都是因為沒有對佛性生起確信,
才落到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們能夠有一切眾生是佛的信念,普賢行願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來,
對於三世諸佛禮敬、稱讚、供養,乃至隨學、恆順,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行為。

翻掌覆掌,轉變只在一念間,有翻掌 的願望,就能讓手掌朝上。
惡人善人,轉變也只在一念間,有向善的願望,就能趨向良善。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當自己遭受違緣時,應該轉為道用;
當別人遭受違緣時,應該觀悲愍心,不要幸災樂禍。 梁武帝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據記載,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 有一次他在逛街時,看見有個人在賣瓜,一個人來買時,
他說什麼也不賣;另一個人來買時,他很高興地賣給他,錢不多也沒關係。
 梁武帝見後大惑不解:“這兩個人都與他素不相識,為什麼態度有天壤之別呢?

”於是去問國師誌公禪師。 誌公禪師用宿命通一觀察,原來那賣瓜人前世是死囚犯,
當他要被處斬時,很多人都在旁邊圍觀,那兩個人也在場。 第一個人認為:
“這傢伙罪有應得,活該!”第二個人卻覺得他很可憐,對他產生同情心。
以這個因緣,賣瓜人今生不把瓜賣給前者,而願意賣給後者。 在現實生活中,
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說話、走路,做什麼都看不慣,這可能也是源於前世的因緣吧。

來自:德格•寧瑪嘉絨寺

手心與手背*
翻掌覆掌,轉變只在一念間,
有翻掌的願望,就能讓手掌朝上。
惡人善人,轉變也只在一念間,
有向善的願望,就能趨向良善。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03-14 12:05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3-11 10:37 |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善與不善只在於一念間 ……………….. ;  
惡念一起,煩惱就生,而至步步墮落;
善念一起,朝向美善、光明的大道前行,必然快樂無比。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1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3-11 12: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99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