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牛

☆天佑台灣☆

|
分享:
▲
▼
請問這位大大 你也是學中醫的嗎?? 我讀南京中醫藥大學 你呢? 有機會交流一下吧 ^^
第十一節 痛 經 [目的要求] 掌握痛經的定義、辨証要點及辨証論治﹔熟悉其病因病機。 [概 說1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 ,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 經”,亦稱“經行腹痛”。 ﹒ 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系指生殖器官無明 顯器質性病變者,后者多繼發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 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節討論的痛經,包括西醫學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功能性痛 經容易痊愈,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痛經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1 本病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或精血素 虧,更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 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一、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沖任不足,經 行血泄,胞脈愈虛,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二、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 行血泄,沖任氣血更虛,胞脈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三、氣滯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傷肝,肝郁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后,余血內留,蓄而成瘀,瘀 滯沖任,血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四、寒凝血瘀 , 經期產后,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沖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 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五、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于沖任、胞宮,以致氣血 凝滯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辨証論治1 本病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為辨証要點,根據其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 性質、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屬 實﹔痛在經后、經期,多屬虛。痛脹俱甚、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 得熱痛減多為寒,得熱痛甚多為熱。痛甚于脹多為血瘀,脹甚于痛多為氣滯。痛在兩側少腹 病多在肝,痛連腰際病多在腎。其治療大法以通調氣血為主。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証候: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 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証候分析:腎氣本虛,精血不足,經期或經后,精血更虛,胞宮、胞脈失于濡養,故小 便隱隱作痛,喜按﹔腎虛沖任不足,血梅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腎精不足,不 能上養清竅,故頭暈耳鳴﹔腎虧則腰腿失養,故腰酸腿軟﹔腎氣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 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也為腎氣虧損之征。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方藥舉例:調肝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 白芍 山茱萸 巴戟 甘草 山藥 阿膠 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 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 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証候: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 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証候分析:氣血本虛,經血外泄,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于濡養,故經期或經后小腹 隱痛喜按﹔氣血虛沖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 ﹔ 疲乏力﹔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舌淡, 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征。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 方藥舉例:黃 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 ﹔ 黃 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飴糖 方中黃 、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 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 效。 ,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証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 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証候分析:肝郁氣滯,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 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郁滯,故胸脅、乳房脹痛﹔沖任氣滯血 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后,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 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膈下逐瘀湯。 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朮﹔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 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 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証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 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証候分析:寒客沖任,血為寒凝,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 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寒客沖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 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 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溫經湯。 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 冷痛,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 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五、濕熱蘊結型 主要証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 ,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 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 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証候分析:濕熱蘊結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壅滯, “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濕熱瘀結胞脈,胞脈系于腎,故腰 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 前疼痛加劇﹔濕熱傷于沖任,迫血妄行,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 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于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熏蒸,故低 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征。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舉例: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 黃連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紅花 桃仁 莪朮 香附 延胡索 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 皮活血祛瘀通經﹔莪朮、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 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 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