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 念蝶 於 2010-04-24 21:09 發表的 : 
每天在每個時辰的保健穴位上拍打一百下
可達到養生保健的神奇作用

不錯資料 (能相應) 感謝 ! 補充分享 !

古人用“如湯潑雪”來形容針灸治病的神奇效果,就象熱湯潑在雪上能夠很快融化冰雪一樣快捷。民間流傳著“一針、二灸、三吃藥”的說法,治病並非一定要使用藥物。唐太宗李世民鞍馬勞頓,感受風寒落下了肩臂疼痛不能上舉的毛病,享壽99歲的針灸大師甄權給他針灸肩髃等穴位,拔針後肩臂即可活動自如。千百年來,針灸的神奇療效使成千上萬的人解除了病痛,歷史上象這樣的醫案記載數不勝數。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人體“應該”有365個穴位,迄今為止人們能夠指出具體位置的是361個穴位。經絡的循行路線頗為繁雜,要全部掌握這麼多穴位的位置和針刺方法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北宋仁宗時,曾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製造了兩具針灸銅人,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體內雕有臟腑器官,表面鏤有穴位,同時以黃蠟塗封,做為醫師考試和教學的教具。如果為了保健身體,家庭按摩自療,需要掌握的穴位並不需要這麼多,我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以下人體保健的十大要穴,供愛好者參考。
任脈循行於胸腹正中線,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臍為任脈經氣的彙聚之處,奇經八脈的任、帶、沖脈都從臍部循行而過,五臟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腸、膀胱、子宮等都和它發生著密切的聯繫。小腹居於下焦的陰寒之地,為“陰中至陰”,如果飲食生冷或者腹部受涼,就會引起胃痛、胃脹、便秘、腹瀉、手足發涼、小便清頻、月經不調、痛經和閉經等多種病症,因此神闕保健是防病養生的重中之重。
腹部應該經常按揉,摩腹是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之一。先把雙手搓熱,然後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後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數十次。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後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後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