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5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luecrystal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 鲜花 x10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健康] 关你『屁』事!
【来源出处】 http://www.uho.com.tw/pantology...7&mon=2&id=29

【许秉毅 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爱以句「关你屁事」来回敬那些好管闲事的讨厌鬼,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放屁」这档事实乃上帝的重要杰作,每天每个人都会经由口腔吞入约五百至一千西西的气,再加上人体肠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所产生气,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加以宣泄,不消三天必定「大腹便便」,痛苦难当,因此放屁这件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尤其对那些刚动完腹部手术的人而言,放屁更是极其重要的进食标准,因为一定要先放几个响屁,让医生知道胃肠排气功能恢复之后,病人才能进食。

不过,虽然说「有屁就放,浑身舒畅;有屁不放,憋坏五脏」,但是有道是「放屁者欢天喜地,吃屁者咬牙切齿」,一个人若不能因时因地制宜,胡乱放屁,势必会引起群情激愤,惨遭一阵挞伐。

不过,人类对放屁这种事是没有绝对的控制能力的,因为有放屁实务经验的人都知道有时如排山倒海而来的「屁势」并无法单纯用肛门括约肌的力量来约束。所以,某些人可能敢勇敢的说他这一辈子没说过谎,但是大概没有一个人敢理直气壮的说他一这一辈子没在公共场合放过屁。

其实,在成人的消化道里随时存有大约一百五十西西的气体,这些气体的来源有二:其中大部份是由口腔吞入的;少数的气体则是由食物残渣被大肠细菌分解发酵所产生。而我们每天从肛门排出的气也大约有五百到一千西西。这其中,大部份是无臭无味的气体,如氮、氢、二氧化碳及甲烷等;少部份是带有臭味的气体,如硫化氢、氨等。肠道中的氮气主要是源自于吞下的空气;而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甲烷等都是由大肠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所产生的。

如果要减少屁的产量和改善其品质(减少臭味)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一、少「吞吃气体」喜欢狼吞虎咽或爱嚼口香糖、爱喝汽水、啤酒等含碳酸饮料的人,无形中常会摄入大量气体。而容易焦虑、忧郁或烦恼的人,也常不知不觉地咽下大量的口水和空气。因此作良好的情绪管理,随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吃饭细嚼慢咽,少吃口香糖,少喝碳酸饮料是减少吞吃气体的不二法门。

二、少吃「生气性食物」高丽菜、花椰菜、萝卜、胡瓜、豆类、地瓜、玉米、香蕉等食品常含有一些不易消化的植物纤维,这些食物的残渣在到达大肠后,会被肠内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以经常放屁的人应减少这类「生气性食物的摄取」。此外,味道较重的食物(如大蒜、洋葱)在摄取之后,虽不致产生太多气体,但其残渣在分解后产生的气体常具有恶臭,这正是「会叫的狗不咬人,无声的屁熏死人」的道理,因此常放臭屁的人应少吃味道较重的食品。

三、少喝牛奶 国人中有不少人患有「乳糖不耐症」,在喝牛奶或吃乳制品之后,肚子发胀,放屁连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体内缺乏乳糖,没办法将牛奶中的乳糖消化吸收,导致乳糖在大肠中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所引起。所以,这类患者务必少喝牛奶及吃乳类制品。

四、多喝优酪乳 每天喝背优酪乳或吃点「表飞鸣」,有助于增加肠道内益菌,并减少产气菌的生长,对不少常放屁的人会有所助益。

五、建立放屁的「生理时钟」常放屁的人应在每天早上「出门前」及中午「午休时」,固定去蹲厕所,训练自己的肠道及肛门扩约肌建立放屁的生理时钟,而能适时地「一股作气」,将屁一举喷出。如此才不会在办公室里因屁阵连连而惨遭众怒了!

总而言之,「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为,一个人只有在「肠阻塞」或二脚一伸、「进入棺材」的时后,才会停止放屁。但是放屁应适时适所才不致遭到挞伐。而俗话说:「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常放屁的人应针对自己屁的「质」与「量」作适当的饮食控制。此外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少喝含有碳酸的饮料,以免吃入太多的气体。如此一来,就不必烦恼在公共场合,一个不小心「鼓动风潮」,而引发「震天巨响」了!

【心得感想】

「放屁」是正常生理行为,想放屁时应适所才不会没礼貌。少喝碳酸饮料,就不必担心在公共场合排放废气了


[ 此文章被bluecrystal在2010-09-10 22:35重新编辑 ]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9-11-13 05:5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860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