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各組「」內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a爾詐我「虞」/大局堪「虞」
b唯利「是」圖/戎狄「是」膺
c「數」見不鮮/「數」典忘祖
d「舉」國歡騰/「舉」案齊眉
ANS:b
a爾詐我「虞」/大局堪「虞」
虞 ㄩˊ
動詞
1.憂慮。如:大局堪「虞」、「性命堪虞」。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前虞跋胡後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
2.疑慮、顧慮。詩經˙魯頌˙閟宮:「無貳無虞,上帝臨女。」
3.預料﹑猜想。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新唐書˙卷一三八˙李嗣業傳:「虜不虞軍至,因大潰。」
4.欺騙。如:「爾虞我詐」。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名詞
1.國名:(1) 傳說為舜祖先的封地,故址約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虞城。(2) 舜子商均受封之地,故城約在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
2.見「虞舜」條。
3.姓。如宋代有虞允文。
◎爾詐我虞
注音一式 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ㄩˊ
形容人際間鉤心鬥角,互相猜疑欺騙。
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亦作「爾虞我詐」。
◎爾虞我詐
相似詞: 鉤心鬥角
相反詞: 披肝瀝膽、推心置腹、推誠相見、肝膽相照、相安無事
彼此互相詐騙。形容人際間的鉤心鬥角。見「爾詐我虞」條。如:「為了生意上的利益,商人們常常爾虞我詐。」
釋義:
爾:你;
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爾詐我虞 ~~成語典故
春秋時,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宋國,包圍宋國的都城。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國一直無法攻下宋國。宋國城內糧食的供應也將近匱乏,又聽說楚國將要在宋國內建造房屋,打算長期屯兵,因此宋國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國因此派大夫華元進入楚營,請求退兵。華元在一天夜裡來到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中,威脅說:「我們宋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充飢,拿死人骨頭當柴火來煮飯的地步了,儘管如此,我們寧願戰死,也絕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國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不必對我猜忌。」說明兩國必須以誠信相待。後來「爾虞我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典源中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用的是倒裝句,它的語意其實是「我無詐爾,爾無虞我」,後來用其反意,而成為「爾虞我詐」這句成語。
(參考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成語典 )
b唯利「是」圖/戎狄「是」膺
一、唯利是圖
只要有利益,什麼事都可以做。如:「雖然身為商人,但仍應兼顧道義,也不能唯利是圖。」
是:助詞,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惟你是問」。
*文言常用句型:
賓語提前的倒裝句 -- 賓語 + 是 + 述語 ex.1:馬首是瞻,ex.2:唯利是圖
句型介紹:
賓語提前的倒裝句: 賓語 + 是 + 述語
漢語的基本句型是:主語 + 述語 + 賓語,可以用英文文法的代號來說明:
S + V + O
在上古漢語裡,常有倒裝的語法現象,把賓語放在述語前面。例如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要弟子各言其志,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其中「不吾知」是「不知吾」的倒裝。我們可以把這個句子理解為以下的形式:
S + V + O
人 不知 吾
在上古漢語的倒裝現象中,「賓語 + 是 + 述語」是十分常見的句型。在句子裡,「是」字代表無意義的助詞,它位於賓語和述語的中間,讓提前的賓語多了一個停頓、抒緩的節奏。
閱讀時的理解策略,是把「是」字省略,再把賓語(位於前方的那個名詞)移到述語(位於後面的動詞)之後,形成「述語 + 賓語」的結構。例如〈國歌〉裡的「主義是從」,可以解讀為:「我們國民要遵行三民主義。」
例句1:
馬首是瞻
這個倒裝句,可以把「是」字省略,再把賓語「馬首」移到述語「瞻」字之後,使句型還原為「瞻馬首」。其中「馬首」指的是騎馬在戰場最前線的領導人;而最前面的主語:「我們」省略了,句義是:我們瞻望領導者,服從領袖的諭令。
例句2:
唯利是圖
這個倒裝句,可以把「是」字省略,再把賓語(抽象名詞)「利」挪到述語「圖」後面,成為「唯圖利」的形式。再加上省略的主語:那個人,全句的意旨是:他只謀求利益。
(參自
http://chincenter.fg.tp.edu.tw/~literature/ma...edit.php?id=5&page=1)
二、戎狄「是」膺
是:助詞,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
《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語譯】
《詩經》上說:「打擊野蠻的戎狄,嚴懲無禮的荊舒,就沒有誰敢抵擋抗拒我。」
膺:
名詞:胸、胸部。《例》「義憤填膺」。
動詞:擔當、接受。《例》膺任。
承受。《例》膺命。
伐、擊、懲罰。《例》戎狄是膺《詩經》
【詞典】膺選:當選
(參自:
http://www.bookstrg.com/Rea...ode=DC53365策略小學中文字典)
c「數」見不鮮/「數」典忘祖
「數」見不鮮(ㄕㄨㄛˋ)-代表履次,本指不必宰殺禽畜招待常來的客人。後用來指事物經常見到,並不新奇。
「數」典忘祖(ㄕㄨˇ)-代表敘述,敘述過去禮制歷史時,卻忘掉祖先原有的職掌。比喻忘本。
「數」往知來(ㄕㄨˇ)-代表敘述,指根據已過去的事來推測,就可預知未來。
「數」米而炊(ㄕㄨˇ)-代表計算,將米一粒粒數過後才下鍋。比喻處理事物過於煩瑣,徒勞無益。後亦用以形容人很吝嗇或生活困苦。
1. 數見不鮮
注音一式 ㄕㄨㄛˋ ㄐ|ㄢˋ ㄅㄨˋ ㄒ|ㄢ
相似詞 屢見不鮮、層見疊出、司空見慣
相反詞 曇花一現、曠世難逢
本指不必宰殺禽畜招待常來的客人。語出史記˙卷九十七˙陸賈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後用來指事物經常見到,並不新奇。清˙洪昇˙長生殿˙序:「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長;而近乃子虛烏有,動寫情詞贈答,數見不鮮,兼乖典則。」亦作「屢見不鮮」。
( 參考資料 教育部成語典)
d「舉」國歡騰/「舉」案齊眉
舉
注音:ㄐㄩˇ
解釋:(1)扛起、抬起、往上托。如:「舉手」、「高舉」、「舉重」、「舉頭望明月」、「舉案齊眉」。
(2)提出。如:「舉例」、「列舉」、「檢舉」。
(3)推選。如:「選舉」、「推舉」。
(4)全部的、整個的。如:「舉世聞名」、「舉國歡騰」、「舉世公認」、「舉國上下」、「舉家遷移」。
(5)行為、動作。如:「舉止」、「壯舉」、「義舉」、「善舉」、「一舉一動」。
(6)起、興起、發動。如:「舉義」、「百廢待舉」、「大舉進攻」。
(7)生養。如:「一舉得男」、「中年舉兒子」。
(參自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舉案齊眉』之注釋: 喻夫婦和好,相敬有禮。
相關成語:孟光舉案、相敬如賓、齊眉舉案。
「舉案齊眉」一般用以比喻夫妻相敬如賓。說的是東漢女子孟光,熱愛勞動,具古代女子所稱的美德。她拒絕了不少男子的求婚,卻嫁以家貧好學的梁鴻。梁鴻以替人舂米為生,每次回家,妻為梁準備好飲食,齊眉地舉著盛食的托盤﹝案﹞給丈夫表達恭敬之意。現代人不必仿效此種做法,而是學習其相敬如賓的夫妻相處之道也。
梁鴻、孟光的「舉『案』齊眉」,亦是說盛碗盤的器皿(如今天的大托盤,即類似一般速食店在櫃臺常用的那種,將薯條、可樂、漢堡等放在一起讓點餐的客人拿去在店內吃的那種。因為那像是活動的小餐桌,故也叫「案」。就像電話可以挪動的叫行動電話,這種案,也可以叫行動案、行動桌。--「案」的本義即是「桌」。也有一種說法是說有腳(支架)的盤子叫做「案」,「盤」則是無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