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各组「」内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a尔诈我「虞」/大局堪「虞」
b唯利「是」图/戎狄「是」膺
c「数」见不鲜/「数」典忘祖
d「举」国欢腾/「举」案齐眉
ANS:b
a尔诈我「虞」/大局堪「虞」
虞 ㄩˊ
动词
1.忧虑。如:大局堪「虞」、「性命堪虞」。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2.疑虑、顾虑。诗经˙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3.预料﹑猜想。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新唐书˙卷一三八˙李嗣业传:「虏不虞军至,因大溃。」
4.欺骗。如:「尔虞我诈」。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名词
1.国名:(1) 传说为舜祖先的封地,故址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虞城。(2) 舜子商均受封之地,故城约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
2.见「虞舜」条。
3.姓。如宋代有虞允文。
◎尔诈我虞
注音一式 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ㄩˊ
形容人际间钩心斗角,互相猜疑欺骗。
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亦作「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
相似词: 钩心斗角
相反词: 披肝沥胆、推心置腹、推诚相见、肝胆相照、相安无事
彼此互相诈骗。形容人际间的钩心斗角。见「尔诈我虞」条。如:「为了生意上的利益,商人们常常尔虞我诈。」
释义:
尔:你;
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尔诈我虞 ~~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宋国,包围宋国的都城。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国一直无法攻下宋国。宋国城内粮食的供应也将近匮乏,又听说楚国将要在宋国内建造房屋,打算长期屯兵,因此宋国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国因此派大夫华元进入楚营,请求退兵。华元在一天夜里来到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中,威胁说:「我们宋国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交换孩子来充饥,拿死人骨头当柴火来煮饭的地步了,尽管如此,我们宁愿战死,也绝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国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国对于楚国将会唯命是听。」子反听了也很惊恐,只好和宋国签订盟约,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国和楚国因此讲和,并以华元为人质,盟约中明白地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不必对我猜忌。」说明两国必须以诚信相待。后来「尔虞我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典源中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用的是倒装句,它的语意其实是「我无诈尔,尔无虞我」,后来用其反意,而成为「尔虞我诈」这句成语。
(参考资料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成语典 )
b唯利「是」图/戎狄「是」膺
一、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益,什么事都可以做。如:「虽然身为商人,但仍应兼顾道义,也不能唯利是图。」
是:助词,用在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文言常用句型:
宾语提前的倒装句 -- 宾语 + 是 + 述语 ex.1:马首是瞻,ex.2:唯利是图
句型介绍:
宾语提前的倒装句: 宾语 + 是 + 述语
汉语的基本句型是:主语 + 述语 + 宾语,可以用英文文法的代号来说明:
S + V + O
在上古汉语里,常有倒装的语法现象,把宾语放在述语前面。例如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要弟子各言其志,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其中「不吾知」是「不知吾」的倒装。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以下的形式:
S + V + O
人 不知 吾
在上古汉语的倒装现象中,「宾语 + 是 + 述语」是十分常见的句型。在句子里,「是」字代表无意义的助词,它位于宾语和述语的中间,让提前的宾语多了一个停顿、抒缓的节奏。
阅读时的理解策略,是把「是」字省略,再把宾语(位于前方的那个名词)移到述语(位于后面的动词)之后,形成「述语 + 宾语」的结构。例如〈国歌〉里的「主义是从」,可以解读为:「我们国民要遵行三民主义。」
例句1:
马首是瞻
这个倒装句,可以把「是」字省略,再把宾语「马首」移到述语「瞻」字之后,使句型还原为「瞻马首」。其中「马首」指的是骑马在战场最前线的领导人;而最前面的主语:「我们」省略了,句义是:我们瞻望领导者,服从领袖的谕令。
例句2:
唯利是图
这个倒装句,可以把「是」字省略,再把宾语(抽象名词)「利」挪到述语「图」后面,成为「唯图利」的形式。再加上省略的主语:那个人,全句的意旨是:他只谋求利益。
(参自
http://chincenter.fg.tp.edu.tw/~literature/ma...edit.php?id=5&page=1)
二、戎狄「是」膺
是:助词,用在句中,使宾语提前。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语译】
《诗经》上说:「打击野蛮的戎狄,严惩无礼的荆舒,就没有谁敢抵挡抗拒我。」
膺:
名词:胸、胸部。《例》「义愤填膺」。
动词:担当、接受。《例》膺任。
承受。《例》膺命。
伐、击、惩罚。《例》戎狄是膺《诗经》
【词典】膺选:当选
(参自:
http://www.bookstrg.com/Rea...ode=DC53365策略小学中文字典)
c「数」见不鲜/「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ㄕㄨㄛˋ)-代表履次,本指不必宰杀禽畜招待常来的客人。后用来指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数」典忘祖(ㄕㄨˇ)-代表叙述,叙述过去礼制历史时,却忘掉祖先原有的职掌。比喻忘本。
「数」往知来(ㄕㄨˇ)-代表叙述,指根据已过去的事来推测,就可预知未来。
「数」米而炊(ㄕㄨˇ)-代表计算,将米一粒粒数过后才下锅。比喻处理事物过于烦琐,徒劳无益。后亦用以形容人很吝啬或生活困苦。
1. 数见不鲜
注音一式 ㄕㄨㄛˋ ㄐ|ㄢˋ ㄅㄨˋ ㄒ|ㄢ
相似词 屡见不鲜、层见叠出、司空见惯
相反词 昙花一现、旷世难逢
本指不必宰杀禽畜招待常来的客人。语出史记˙卷九十七˙陆贾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后用来指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清˙洪升˙长生殿˙序:「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长;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亦作「屡见不鲜」。
( 参考资料 教育部成语典)
d「举」国欢腾/「举」案齐眉
举
注音:ㄐㄩˇ
解释:(1)扛起、抬起、往上托。如:「举手」、「高举」、「举重」、「举头望明月」、「举案齐眉」。
(2)提出。如:「举例」、「列举」、「检举」。
(3)推选。如:「选举」、「推举」。
(4)全部的、整个的。如:「举世闻名」、「举国欢腾」、「举世公认」、「举国上下」、「举家迁移」。
(5)行为、动作。如:「举止」、「壮举」、「义举」、「善举」、「一举一动」。
(6)起、兴起、发动。如:「举义」、「百废待举」、「大举进攻」。
(7)生养。如:「一举得男」、「中年举儿子」。
(参自教育部国语小字典)
『举案齐眉』之注释: 喻夫妇和好,相敬有礼。
相关成语:孟光举案、相敬如宾、齐眉举案。
「举案齐眉」一般用以比喻夫妻相敬如宾。说的是东汉女子孟光,热爱劳动,具古代女子所称的美德。她拒绝了不少男子的求婚,却嫁以家贫好学的梁鸿。梁鸿以替人舂米为生,每次回家,妻为梁准备好饮食,齐眉地举着盛食的托盘﹝案﹞给丈夫表达恭敬之意。现代人不必仿效此种做法,而是学习其相敬如宾的夫妻相处之道也。
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亦是说盛碗盘的器皿(如今天的大托盘,即类似一般速食店在柜台常用的那种,将薯条、可乐、汉堡等放在一起让点餐的客人拿去在店内吃的那种。因为那像是活动的小餐桌,故也叫「案」。就像电话可以挪动的叫行动电话,这种案,也可以叫行动案、行动桌。--「案」的本义即是「桌」。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有脚(支架)的盘子叫做「案」,「盘」则是无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