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

|
分享:
▲
▼
引自「歇後語與俏皮話」,文國書局,民國80年出版
「歇後語」是一種在生活體驗中創造的特殊語言。一般是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現象的比喻,像是謎面;而後半截是說明解釋,像是謎底。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孤掌難鳴;王大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通常只要說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繁列傳」中就提到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詩體)。但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早在先秦時代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可以算是今天所看到最早的「歇後語」。
以下將「歇後語」分成四大類:
一、諧音類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相諧,引伸出另一個意思,頗富趣味。
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無人
二、喻事類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冷水發麵——沒多大長進
三、喻物類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件物體作比方。
如:棋盤上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四、故事類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神話傳說作比方。
如: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財富:8 (by wxwkimo) | 理由: 這篇不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