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

|
分享:
▲
▼
引自「歇后语与俏皮话」,文国书局,民国80年出版
「歇后语」是一种在生活体验中创造的特殊语言。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现象的比喻,像是谜面;而后半截是说明解释,像是谜底。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王大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通常只要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繁列传」中就提到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诗体)。但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可以算是今天所看到最早的「歇后语」。
以下将「歇后语」分成四大类:
一、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相谐,引伸出另一个意思,颇富趣味。
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二、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三、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件物体作比方。
如: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四、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神话传说作比方。
如: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此文章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财富:8 (by wxwkimo) | 理由: 这篇不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