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傑】
鯉魚,亦稱「赬鯉」,其名由來獨異。據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云:「鯉當助一行三十六鱗,鱗有黑文如十字,故謂之鯉,文從魚,里有三百六十也。」其意是說,鯉側線上有36片鱗,鱗上有像十字的黑紋,古一里為360步,36乘10,恰好是一里之數,魚和里合成一鯉字,故而得名。
鯉是我國最早養殖的魚種,已有2400多年歷史,可謂家魚之首。據春秋末越國 大夫范蠡所著我國第一部《養魚經》云:「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古人視鯉為尊貴的象徵,相傳孔子得子時,魯昭公賜之以鯉。孔子滿臉榮光,為感動國君的恩賜,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並期望兒子像「鯉魚登龍門」也。由於鯉魚「易長又貴」,秦漢以前,養鯉業曾有過昌盛的時期。可是到了唐朝,由於皇帝姓李,「鯉」與「李」同音,為避諱只可養而不能吃,大大打擊了養鯉業的發展。因此,引起了我國養魚史上的一場變革:民眾改養當時被認為是野雜魚的青、草、鰱、鱅,使之成為「四大家魚」。這是唐肅宗李亨始料不及的。
由於鯉魚的食性雜,生長快,個體大,容易養。其適應性、抗病力均強,且四季可繁殖,故得以廣泛養殖。其品種甚多,大約有400多種,常見的有鏡鯉、革鯉、荷包鯉等,含脂豐富,肉質鮮嫩,多為食用;尚有紅鯉、黃鯉、白鯉、三色鯉等品種,體態艷麗,小嘴圓眼,逗人喜愛,多供觀賞。
食品上味 膾炙人口
鯉魚自古以來就為上等美食。宋朝的《本草圖經》,將鯉魚列為「食品上味」。清代的《清稗類鈔》更明確指出:「黃河之鯉……甘鮮肥嫩,可稱珍品。」相傳,在古都汴梁(今開封市)的歷史名菜中,有「龍鬚麵溜鯉魚」和「糖醋溜鯉魚」兩道菜,膾炙人口。龍鬚麵溜鯉魚,原是宋朝皇宮舉辦大型喜慶宴會或招待外國使節才烹製的佳肴。糖醋溜鯉魚,則是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避八國聯軍之難後,取道開封返回北京時,開封府衙派名廚為其烹製的一道菜,深得光緒和慈禧的嘉許。這兩道采流傳至今,久盛不衰。
鯉魚體肥厚,內臟小,肉細嫩,少骨刺,營養豐富。據測定,每百克鯉魚肉中,含蛋白質7.3克,脂肪5.1克,碳水化合物1.8克,鈣25毫克,磷175毫克,鐵1.6毫克,並含有胱氨酸等10多種游離氨基酸,這是其產生美味的主要成分。尚含有肌酸、磷酸肌酸與維生素B1、B2、A、C、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及組織蛋白酶。
利水消腫 下氣通乳
鯉魚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具有多種醫療功能。中醫藥學認為,鯉魚味甘,性平。入脾、腎二經。功能利水、消腫、下氣、通乳。主治水腫脹滿、腳氣、黃疸、咳嗽氣逆、乳汁不通。
據《食物療法》載,鯉鬥1條250克,洗淨,冬瓜1000克,去皮切片,同煮服食,連服5~7日為1療程,隔 3-4日後,再連續服用。或以大鯉魚1條洗淨,與醋60克同煮至醋乾後食魚,每日1次。均可治水腫。《吉林中草藥》載,大鯉魚1條(去內臟,不去鱗),放火中煨熟,分次食用,可治黃疸。民間方載,鮮鯉魚1000克、蓽芨5克,川椒15克,生薑適量,加水燒開後改文火熬40分鐘,再加調料服食,可治肝硬初期。又,鮮鯉魚500克,與赤小豆50克(先下水煮開)煮熟,不加任何調料,於早飯前或與早飯同時一次服完,重症一天可服二劑,輕症及鞏固療效階段可只服半劑,可治門靜脈性肝硬化伴見浮腫或腹水者。《抗癌藥膳》載,鯉魚1條750克,水發香菇、火腿肉、冬瓜皮各50克,生薑、冬筍各100克,調料少許,蒸熟食之,可治肝癌胸腹水。又,鯉魚1條,去內臟及鰓,另取魚腥草60克,加水800克,以文火煎取藥液500克,去渣後放入鯉魚及適量調料,文火煮爛服食,可治皮膚癌放療後局部熱源性腫脹。又,金絲鯉魚1條(500-1000克,去鱗雜),胡椒3克,調料適量,煮熟服食,可治子宮內膜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者。《食物療法》載,鯉魚1條(約600克),赤小豆130克(先煮熟),陳皮6克,共煮至豆爛魚熟,分2次服食,隔日1劑,可治妊娠水腫。亦適於治療膽囊炎。又,鯉魚1條約600克,治淨,蒸半小時服食,可治妊娠嘔吐。
【2006/07/09 民生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7/9/N...396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