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n


|
分享:
▲
下面是引用juliechun於2006-05-6 11:28發表的 酸角豆樹下的省思: 酸角豆樹下的省思
每次我到緬甸的鄉下去探望接受獎學金計畫認養的小朋友時,總會想除了每個月十塊錢美金的獎助學金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為他們做的。
到寺廟自辦的僧學校去,對於生活在物質生活條件優渥的城市人來說,無疑是個學習謙卑的好機會,所謂的教室,往往只是木板搭成搖搖欲墜的草屋,雨季或颱風過後,甚至連草屋都沒了,只好在酸角豆樹下上課,因為老師們大多都是當地寺廟自己掏腰包,或者是當地信徒流輪每戶按月付的,所以薪水和政府成立的學校不能相提並論,往往一個大學畢業的老師,月薪只有三塊美金,所以很難找符合資格的教師,很多時候都是中學畢業的學生,將就著從小學一年級教到中學,通通都在一間教室裡。
『如果把老師訓練好了,他們就會去政府學校找薪水比較高的工作了,我們不就沒有老師了嗎?』往往寺院辦學會遇到這樣兩難的瓶頸,似乎老師不好才待得住,政府往往抱著同樣的心態,所以當地大學也是開開關關,擔心年輕人書讀多了會造反,寧可讓年輕人不要讀太多書,我認識一個電腦系的大學生,幾乎天天都窩在家中,無所事事。 ....... 但是雖然不要唸太多的書 也要注重能力方面的 因為現在的能力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