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99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探索

圖 1.

圖 2.



這篇文章選自——
《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 威廉.哈特 編著

第一章  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安詳與和諧,因爲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缺乏的東西。人人都希望快樂,
而且把快樂視爲我們的權利。然而快樂這個目標,是我們努力爭取,卻鮮少獲得的。
任何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動、煩躁、不和諧、痛苦。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麽不如意,
但我們都記得,那些不如意的事曾經如何折磨過我們,也可以預見,會有再發生的時候。
最後,每人都得面對死亡的痛苦。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斷地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身上。
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他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激動和不快樂。
就這樣,個人的緊張不安,彙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處處不如意,這就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不想要的一再發生,想要的卻渺不可得。
而我們對這種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卻又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對自己從哪里來、往何處去,也茫然無知一樣。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人決心探究這個問題,以瞭解人類的痛苦。經過多年的探索,
在嘗試了多種的途徑之後,他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洞見自身的實相,並體驗到從痛苦中解脫的大自在。
在達到解脫自在、遠離憂悲苦惱的最高目標之後,他奉獻自己,
終其一生幫助人們依他所發現的方法修習,以走上解脫之道。

這個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ttha Gotama),人們所尊稱的[佛陀],也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就像所有偉大的導師一樣,他也成爲傳說中的主角。儘管人們在故事中對於他的事迹、或是不可思議的神通,
有許多出神入化的描述,但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佛陀從來沒有自稱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啓示。
他的所有特質,都是人類本質發揮至盡善盡美、超凡入聖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能照著佛陀的方法去實踐,
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成就。

佛陀並不教導教派、哲學、或是信仰的體系。他稱他的教導爲[法](Dhamma),也就是[法則],自然的法則。
他對於教條或空談毫無興趣,而是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提出放諸四海皆准、實際可行的解決之道。
他曾說: 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

佛陀強調,他所教導的,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也不是經由神迹顯現的,
他所教導的只是真理、實相,是經由身的努力而發現的。
在他之前有許多人發現過這真理;在他之後也會有許多人發現。他聲明真理不是他個人所專有的。

他也不要我們因爲別人信仰他,或是因爲他的教導看來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導具有權威性。
相反地,他曾說,對沒有親身經驗的事要存疑,並且加以檢驗,這才恰當,他說:

不要只是因爲有人這麽說、或是傳統如此,或是約定俗成,或是經典記載就輕易相信。
不要只透過演繹或推論、或是只看表像、或是因爲某種偏見、或因某種見解值得贊許、或是因爲你的老師這麽說,
就輕易接受。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者不取的;
若是照著去作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時,就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好的、
無可非議的、智者贊許的;若是照著去作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實踐。

個人對真理的親身體驗才是最佳憑據,不應該單憑信仰就接受任何東西,而應細察它是否合理、實際、有益。
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僅借推理檢視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種教導。
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接去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它是真實不虛的。
佛陀一再強調,他只教導他親證的真理。他也鼓勵衆生培養這種智慧,做自己的依靠:

你們每個人,應當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歸依,
不以任何他物爲歸依處;以真理爲島嶼,以真理爲歸依,不以任何他物爲歸依處。

生命中唯一的真正的歸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
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導中,一直都重視對真理的直接體驗。
佛陀將其親身驗證的真理,盡可能解釋清楚,讓衆生能夠作爲依據,各自努力以了悟真理。
佛陀曾說:我所教導的正法,並沒有對內、對外之分。我手中沒有任何保留。

佛陀並沒有對特定的少數人傳授秘法;相反地,他只想用最淺顯易懂、
最廣爲接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的法則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佛陀對於建立教派或以他爲中心的個人崇拜,也同樣不感興趣。
佛陀以再強調,傳法人的個性與法比較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
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並不想將衆生變成盲從的信徒。
佛陀曾對一個崇拜他的信徒說:見到我這個終將腐朽的軀殼,對你有什麽好處呢?凡是見到法的人,
就見到了我;凡是真正見到我的人,就見到了法。

無論這個人多麽神聖,對他的堅定信仰並不足以使我們解脫。缺少了對實相的直接體悟,就不可能解脫、得救。
因此,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講述真理的人。我們崇敬教導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達我們對他崇敬的方法,
就是自己努力去體悟真理。人們在佛陀即將入滅時,讚揚他的偉大,但佛陀說:

歌功頌德並不是對覺者恰當的讚揚方式,也不是表達敬意的好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
能夠堅定不移、自始至終走在法的大道上,以真確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對覺者至高無上的敬意。

佛陀所教導的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循的正道。他稱此爲[八正道],也就是由八個相互關聯的部份所構成的修持方法。
這條道路之所以神聖,是在於任何走上這條正道的人,都一定會成爲擁有高尚心靈的聖者,遠離痛苦煩惱。

這是一條洞察實相本質的大道、一條了悟真理的正道。爲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能如實地觀察。
我們必須學會認清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實相,並且穿透表層,覺察較細微的實相,
再進一步瞭解最終的實相,最後終能體證到自痛苦中解脫的真理。
無論我們如何稱呼這個解脫的真理——是涅盤、天堂、或其他名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親身體驗。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看。
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爲、身體的實相。
因此,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瞭解無明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
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領悟真理,必須將這內在的黑暗驅走。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瞭解存在的本質。
因此,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條向內觀照、自我覺察的道路。
佛陀曾說: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尺之軀,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

整個宇宙及其運作的自然法則,都必須在我們自身體驗。也唯有在自身內部,才能體驗。

這條正道也是一條清淨之道。我們探究內在的真理,不是出於知性的好奇,而是爲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透過對自身的觀察,我們第一次覺察到那些受制約的習性反應、那些遮蔽了我們的心眼、遮蔽了實相、
製造痛苦的種種偏見。我們看清累積在內、令我們一直焦慮不安、痛苦煩惱的緊張壓力;而且我們也體認到,
它們是可以去除的。漸漸地,我們學會如何讓它們分解消融,而我們的心就變得清淨、祥和、快樂。

這條正道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認真修持的過程。突如其來的進展可能會發生,但那是努力不懈的結果。
我們必須要按步就班地練習;然而,每向前邁進一步,其利益都是立刻可見的。
我們並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這條道路,寄望積累一些只有來世才可享用的福德;
或是渴望死後能進到人們所想像的天堂。修持的益處應該是具體、
清晰、有助於己、而且可以在當下體驗的。

最重要的是,這樣教導必須靠實修。僅僅對佛陀或是他的教導充滿信心,是不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
對這條道只有知性上的瞭解,也同樣無濟於事。只有當信心與知性上的瞭解,能激勵我們開始步上實修之路時,
它們才有意義。唯有實修佛陀的教導,才會有具體的結果,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佛陀曾說:

有人也許能背誦許多經文,但是如果他不去實踐那些教導,這樣一個只說不做的人,就好像一個牧童,
只是去數別人養了幾頭牛一樣:他無法享受到追求真理的回饋。

有人也許只記得經文中的只字片語,但是如果他過著如法的生活,從起點至終點,他都在正道上步步前進,
那麽他就能享受到追求真理的回饋。

這條正道一定要去實踐,佛陀的教導一定要去落實,否則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面功夫。

要實修佛陀的教導,並不是非得稱自己爲佛教徒不可。稱呼無關緊要。痛苦人人皆有,並沒有什麽不同;
因此,痛苦的有效解藥,必能夠適用於每一個人。這個實踐的方法,也不是僅限於遠離紅塵、歸隱山林的修行人。
誠然,要讓自己專心一意地學會如何去練習,是需要投注一段時間;但是一旦學會了這個方法,
就一定要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爲了追尋正道而出家、卸下俗世責任的人,有機會更精進地修持、
更深入地徹底瞭解這教導,因而可以有較快的進展。相對地,一個過著世俗生活的人,周旋於衆多的責任之間,
只能夠以有限的時間來練習。但是無論是出家或在家,我們一定要懂得運用正法。

只有實際被運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這真是一條從痛苦走向安樂的道路,那麽隨著我們不斷精進練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和諧、對自己無所求。同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安詳和諧。我們不僅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反而應該能夠産生正面的作用,
促進衆人的快樂和福祉。要步上解脫之道,我們必須過正法的生活,過真理、清淨的生活。
這才是實踐佛陀教導的最佳方法。當正法被正確地實踐時,它就是生活的藝術。

故事:自己走這條路

印度北方有一個叫做舍衛城的都市,佛陀有一個供大衆內觀及聽聞其說法的中心。
有一位元年輕人每個晚上都會來聽佛陀說法,如此過了好多年,年輕人卻從未將佛陀的教導付諸實行。

數年後的某個晚上,年輕人提早到了,發現只有佛陀一個人,便走向佛陀說:“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應該有任何疑問的,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你的問題是什麽呢?”

佛陀,這麽多年來,我一直來您的內觀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
有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還有爲數更多的在家居士,
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經持續地來您這兒好幾年了。
我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經確實達到了最終的階段;相當明顯地,
他們已全然解脫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確實獲得改善,雖然我不能說他們已完全地解脫,他們活得比以前好,
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還是跟以前一樣,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更糟,
他們一點都沒有改變,或者是他們並沒有變好。爲什麽會這樣呢,佛陀?人們來您這樣一位偉大、
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爲什麽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他們全都解脫呢?”

佛陀微笑著說:“年輕人啊!你住哪兒?你打哪兒來的啊?佛陀,我住在舍衛城,就是這僑薩羅國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舍衛城的人。你的故鄉在哪兒啊? 佛陀,我從一個叫王舍城的都市來的,
是摩揭陀國的首府。我在幾年前來到舍衛城定居。那你是不是斷絕了所有與王舍城的聯繫呢?沒有,佛陀,
我在那裏還有親友,而且也還有生意的往來。

那麽你一定要時常往來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了?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幾次,然後再回到舍衛城來。
既然你已經往返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許多趟了,你應該很清楚這條路了吧?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這條路,
甚至可以說,即使蒙上了我的眼睛,我一樣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爲我已經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麽那些非常瞭解你的朋友,他們一定知道你來舍衛城,
然後定居在此地吧?他們也一定知道你經常往返于王舍城,
而且你也非常熟悉從這兒到王舍城的路吧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
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條路.那麽一定有人會來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說,或是會解釋清楚呢?
有什麽好隱瞞的呢,佛陀?我會盡我所知告訴他們:你們要先往東走到波羅捺斯城,然後繼續往前走到菩提伽耶,
然後就到了王舍城。我會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
佛陀!那麽你給了他們詳細的解釋之後,所有這些人是否都到達了王舍城呢?

那怎麽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從頭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達王舍城。這就是我想向你解釋的啊,
年輕人!人們來見我,因爲他們知道,我已經走過從此岸到涅盤的道路,所以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
他們來問我:什麽是通往涅盤,通往解脫的道路?而我有什麽好隱瞞的呢?我很清楚地跟他們解釋:就是這條路。
如果有的只是點點頭說:‘說得好,說得好,真是一條正道’
可是一步也不踏上這條路;真是一條絕妙的正道啊’,
可是不費勁去走完這條路。那麽這樣的人怎麽可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呢?
我不會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目標。
沒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終目標。基於愛於慈悲,他頂多會說:就是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你也這樣做,也這樣走,你就能到達最終的目標。但是每一個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
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標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標一百步;
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達了最終的目標。你得自己走這條路。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d=1011081107773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17 09:35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06-02-05 02:0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78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