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牛

☆天佑台湾☆

|
分享:
▲
▼
(四)阴阳转化 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转 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 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 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 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 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 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 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但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 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 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 冬四季运转不已,就具体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 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人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 (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 阳转化的表现。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 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 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如邪热壅肺的病人,表现 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等,这是机体反应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 证:但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 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 危象。这是机体反应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这种病证的变化属于由阳 转阴。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 证属寒(阴证)。常因重感外邪,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 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候,其证又属于热(阳证)。这种病证的变化,是由寒证转化 为热证,即由阴转为阳。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 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讨论和阐释 的,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根本法则,将许多具体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事 物的对立面就是阴阳。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交 感,交,互相接触;感,交感相应。互相感应,交感相应,谓之交感。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 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了解了这些内容,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 就比较容易了。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 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 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 论》)。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 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 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 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 阴。而且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 等。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 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 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 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 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生理学的应用主要是: 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 气(功能)的矛盾运动。属阴的物质与属阳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 现。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所产生的 机能表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 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阴精。没有物质(阴)不能产生功能(阳),没有功能也不 能化生物质。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 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化活动是生命运动的内在形式,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 征。升降出入是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阳虽主 升,但阳中之阴则降;阴虽主降,但阴中之阳又上升。阳升阴降是阴阳固有的性质,阳降阴 升则是阴阳交合运动的变化。人体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气化活动的过程,也是 阴阳的升降出入过程: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气化正常,则升降出入正常,体现为正常的生 命活动。否则,气化失常,则升降出人失常,体现为生命活动的异常。由于阴·阳双方是对立 统一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升与降、出与人也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从阴阳运动形式的角度,以 阴阳升降出入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的。 不论是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还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都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的。如果阴 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