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84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数位命理街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
推文 x 鲜花 x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 Posted:2005-10-29 22:16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四)阴阳转化
  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转
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
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
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
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
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
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
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但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
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
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
冬四季运转不已,就具体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
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人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
(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
阳转化的表现。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
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
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如邪热壅肺的病人,表现
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等,这是机体反应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
证:但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
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
危象。这是机体反应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这种病证的变化属于由阳
转阴。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
证属寒(阴证)。常因重感外邪,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
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候,其证又属于热(阳证)。这种病证的变化,是由寒证转化
为热证,即由阴转为阳。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
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讨论和阐释
的,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根本法则,将许多具体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事
物的对立面就是阴阳。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交
感,交,互相接触;感,交感相应。互相感应,交感相应,谓之交感。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
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了解了这些内容,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
就比较容易了。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
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
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
论》)。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
  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
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
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
阴。而且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
等。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
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
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
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
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生理学的应用主要是:
  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
气(功能)的矛盾运动。属阴的物质与属阳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
现。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所产生的
机能表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
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阴精。没有物质(阴)不能产生功能(阳),没有功能也不
能化生物质。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
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化活动是生命运动的内在形式,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
征。升降出入是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阳虽主
升,但阳中之阴则降;阴虽主降,但阴中之阳又上升。阳升阴降是阴阳固有的性质,阳降阴
升则是阴阳交合运动的变化。人体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气化活动的过程,也是
阴阳的升降出入过程: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气化正常,则升降出入正常,体现为正常的生
命活动。否则,气化失常,则升降出人失常,体现为生命活动的异常。由于阴·阳双方是对立
统一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升与降、出与人也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从阴阳运动形式的角度,以
阴阳升降出入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的。
  不论是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还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都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的。如果阴
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结了。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1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22:17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机体阴阳
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
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
发生的基础。
  阴阳学说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
  1.分析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气。所
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常与邪气对称。
邪气有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如六淫中的风邪、火邪)之分。正气又有阴精和阳气
之别。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
致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
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1)阴阳偏盛:即阴盛、阳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 阳盛则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阳邪致病,如暑热之邪
侵人人体可造成人体阳气偏盛,出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其性质属热,
所以说「阳盛则热」。因为阳盛往往可导致阴液的损伤,如在高热、汗出、面亦、脉数的同
时,必然出现阴液耗伤而口渴的现象,故曰「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
的疾病的性质;「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
  阴盛则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阴邪致病,如纳凉饮
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表现,其性质
属寒,所以说「阴盛则寒。」阴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如在腹痛、泄泻、舌淡苔白、
脉沉的同时,必然出现阳气耗伤而形寒肢冷的现象,故日「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是
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
  用阴阳消长的理论来分析,「阳盛则热」属于阳长阴消,「阴盛则寒」属于阴长阳消。其
中,以「长」为主,「消」居其次。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
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
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
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
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
  用阴阳消长理论来分析,「阳虚则寒」属于阳消而阴相对长,阴虚则热属于阴消而阳相
对长。其中,以消为主,因消而长,长居其次。
  (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
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
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
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
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
  临床上,为了区别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把阳盛则热称作「实
热」,把阴虚则热称作「虚热」,把阴盛则寒称作「实寒」,把阳虚则寒称作「虚寒」:至于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均属虚寒虚热范畴;阳损及阴, 以虚寒为主,虚热居
次;阴损及阳.以虚热为主,虚寒居次;而阴阳两虚则是虚寒虚热并存,且暂时处于均势的
状态。但是由于这种低水平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所以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会有主次之
  (4)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
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
也是阴阳转化的体现。
  在病理状态下,对立的邪正双方同处于疾病的统一体中进行剧烈的斗争,它们的力量对
比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邪正斗争,是疾病自我运动转化的内在原因,医疗护理是促使转化
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阴证和阳证虽然是对
立的,有显着差别的,但这种对立又互相渗透,阳证之中还存在着阴证的因素,阴证之中也
存在着阳证的因素:所以阳证和阴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
和辨别证候。
  1.阴阳是分析四诊资料之目:如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语声高亢洪亮者属阳,
低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属阴;口渴喜冷者属
阳,口渴喜热者属阴;脉之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2.阴阳是辨别证候的总纲:如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
证属阴。在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辨别阴
证、阳证是诊断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脏腑辨证中,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可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但不外阴阳两大类,如在虚证分类中,心有气虚、阳虚和血虚、
阴虚之分,前者属阳虚范畴,后者属阴虚范畴。
  总之,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疾病的病理变化虽然
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大类。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2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22:43 |
牛奶牛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天佑台湾☆☆天佑台湾☆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修行&武术, 中医研讨
推文 x24 鲜花 x72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
  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
  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
  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
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
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有余
之证。由于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阴寒盛
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若阴或
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构成虚损时,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原则。若其相对一方有
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
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
「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
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当滋阴以抑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
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补阴即所
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壮水制火或滋水制火,滋阴抑火,是治求其属的治法,
即用滋阴降火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如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
足,故当滋养肾水。《黄帝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素问·阴阳应像大论》)。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当扶阳制阴。一般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
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又称益火消阴或扶
阳退阴,亦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如肾主命门,为先天真火
所藏,肾阳虚衰则现阳微阴盛的寒证,此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不足,故治当温补肾阳,消除
阴寒,《黄帝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像大论》)。
  补阳配阴,补阴配阳:至于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的治疗原则,根据阴阳互根
的原理,阳损及阴则治阳要顾阴,即在充分补阳的基础上补阴(补阳配阴);阴损及阳则应
治阴要顾阳,即在充分补阴的基础上补阳(补阴配阳);阴阳俱损则应阴阳俱补,以纠正这
种低水平的平衡。阴阳偏衰为虚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补其不足」或「虚则补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
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
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气(又称四性),有寒、
热、温、凉。五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属阳,五味属阴。四气之中,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如桂枝、甘草等;酸
味能收,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大黄、芍药等;淡味能渗泄利尿(物质的浓淡对比而
言,浓属阴,淡属阳)故屑阳,如茯苓、通草;咸味药能润下,故属阴,如芒硝等。按药物
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药物质轻,具有升浮作用的属阳,如桑叶、菊花等;药物质重,具有沉
降作用的属阴,如龟板、赭石等。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确定治疗原
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从而达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目的。



蒲公英飞扬计画

* 来让我骗点支持度吧 ~!! *
还是那句老话... 打注音文的..都去死吧...

我的部落格
献花 x1 回到顶端 [3 楼] From:APNIC | Posted:2005-10-29 22:4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310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