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道教的医疗文化,其内容包罗万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方术医学
早期道教在初创时都是将治病与传教结合起来,采用了带有浓厚巫医色彩的治病方法如「符 水咒说」、「跪拜首过」、「驱妖捉鬼」、「祈福禳罪」等,为百姓医治疾患,以此作为重 要的传教手段。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早期符箓派道教利用符咒驱鬼治病通常都是采朱笔写符 于纸,烧成灰后和水吞服,或用施咒过的水来进行的。《后汉书》载,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 曾「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而同样属于符箓派 道教的五斗米道除了用符水为人治病外,其祖师张陵还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用首过的 方法来「救疗久病困疾」 。早期道教所采用的这些治病手段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和原始巫术性质。符箓治病、祝水去疾的功 效不仅记载于道教经典中,而且在官修正史和医 典中也屡见不鲜,对我国传统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二) 外丹术医学
「 外丹术」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外丹以丹砂、铅、汞、硫为主要原料与其它药物相配 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封等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不老之丹。由于不老之丹的 炼制失败,这些兼具炼丹家与医药家双重身份的道士,自然将炼制的丹药逐渐转为医疗之 用。在化学制药技术方面,炼丹中所得到的化学合成物,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知识和 技术。例如,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了用一种白锡银箔和水银合制成泥银膏,用作相当 于现代的牙填充剂来修补牙齿。在临床医疗应用方面,由于服食丹药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因 此内服的丹药逐渐改为外用,且绝大多数被用于治疗外科、皮肤科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疗 效。例如,由水银、火硝、白矾等炼制而成的「红升丹」具有拔毒去腐等作用,主治梅毒、 湿疹等症。虽然炼丹术未能炼成不死之丹,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制药技术和医药的发展,尤 其在中医外科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 内丹术医学
随着外丹术逐渐被证明不能够达到长生不死,反而会中毒短命之后,代之而起的是以自己的 身体作为炉灶,炼养体内精、气、神的「内丹术」。由于「内丹术」以黄老「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以人身为炼丹的鼎炉,人身中的精、气、神为炼丹的原料,认为 通过一定修炼可以逆生命之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并以 祛病健身为初效,以延年益寿为中效,以成仙飞升为最高目标;而且引用易经卦象、河图洛 书以及中医脏象经络学说来描述内炼过程中内气的变化和体验,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和功 法体系。经过长期修炼和理论探索,内丹术的理论和方法已日趋完备,且行之有效、弊 病较少,即使不能成仙,也能取得一些健身袪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尤其内丹术继承和综合 了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因此「内丹术」对于中医养 生学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财富。
(四) 房中术医学
房中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的医学养生方法,其原本是讲房中宜忌与袪病之术,是古代医学中 关于男女性心理、性医学方面的知识,后来才被道教所承袭,成为修身养性之术。早期道教 「五斗米道」以「行气、导引、房中之事」为学道修炼的重要法术,把房中术称之为「男女 合气之术」。据文献记载,当时的许 多方士如甘始、左慈等人都修炼过房中术。东晋葛洪则 集前人之理论和经验,从宝精贵生的角度较全面地阐明了房中术在道教求仙长生中的作用, 为道教房中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道教房中术自魏晋发展到隋唐五代,其房室养生的主 要指导思想已从早期的节欲宝精逐渐演变为闭精纵欲,出现了以「采阴补阳」为目的修炼 法。至宋元时期房中术的研究多已转向子嗣优生的问题。故房中术其中虽然有其糟粕,但不 可否认的,其也有合理的性知识和性医学,是中医养生学的精华之一。
(五) 医学伦理学
道教医学不仅在医药养生知识与技术上有相当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学伦理学 思想。道教医学家在济世救人的医疗实践中把医术视为「救生死之术」,强调医家要对患者 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必须具备「人命至重」和「志存救济」的高尚医德和医疗行为准则。道 教医学的医德思想早在《太平经》中就已初步奠定。《太平经》中就一再强调医师处方用药 要「慎之慎之。此救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太平经》所阐发的这一医德思 想为后世着名道教医学家葛洪和孙思邈进一步发扬。葛洪继承了《太平经》中的医德思想, 把拯救病人的生命视为第一要义。继葛洪之后,唐代孙思邈对医学伦理学思想作出了全面系 统的阐述 ,强调行医者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精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必须有一颗「大 慈恻隐」的济世活人之心。故道教的医学伦理学对于端正医疗之风有震聋发聩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