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道教的醫療文化,其內容包羅萬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方術醫學
早期道教在初創時都是將治病與傳教結合起來,採用了帶有濃厚巫醫色彩的治病方法如「符 水咒說」、「跪拜首過」、「驅妖捉鬼」、「祈福禳罪」等,為百姓醫治疾患,以此作為重 要的傳教手段。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期符籙派道教利用符咒驅鬼治病通常都是採朱筆寫符 於紙,燒成灰後和水吞服,或用施咒過的水來進行的。《後漢書》載,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 曾「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癒,百姓信向之」 。而同樣屬於符籙派 道教的五斗米道除了用符水為人治病外,其祖師張陵還敷衍正一章符,領戶化民,用首過的 方法來「救療久病困疾」 。早期道教所採用的這些治病手段都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和原始巫術性質。符籙治病、祝水去疾的功 效不僅記載於道教經典中,而且在官修正史和醫 典中也屢見不鮮,對我國傳統醫學產生很大影響。
(二) 外丹術醫學
「 外丹術」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它藥物相配 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封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不老之丹。由於不老之丹的 煉製失敗,這些兼具煉丹家與醫藥家雙重身份的道士,自然將煉製的丹藥逐漸轉為醫療之 用。在化學製藥技術方面,煉丹中所得到的化學合成物,為中醫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知識和 技術。例如,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記載了用一種白錫銀箔和水銀合製成泥銀膏,用作相當 於現代的牙填充劑來修補牙齒。在臨床醫療應用方面,由於服食丹藥所造成的種種危害,因 此內服的丹藥逐漸改為外用,且絕大多數被用於治療外科、皮膚科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療 效。例如,由水銀、火硝、白礬等煉製而成的「紅升丹」具有拔毒去腐等作用,主治梅毒、 濕疹等症。雖然鍊丹術未能煉成不死之丹,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製藥技術和醫藥的發展,尤 其在中醫外科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 內丹術醫學
隨著外丹術逐漸被證明不能夠達到長生不死,反而會中毒短命之後,代之而起的是以自己的 身體作為爐灶,煉養體內精、氣、神的「內丹術」。由於「內丹術」以黃老「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以人身為煉丹的鼎爐,人身中的精、氣、神為煉丹的原料,認為 通過一定修煉可以逆生命之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結丹長生;並以 祛病健身為初效,以延年益壽為中效,以成仙飛升為最高目標;而且引用易經卦象、河圖洛 書以及中醫臟象經絡學說來描述內煉過程中內氣的變化和體驗,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 和功 法體系。經過長期修煉和理論探索,內丹術的理論和方法已日趨完備,且行之有效、弊 病較少,即使不能成仙,也能取得一些健身袪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尤其內丹術繼承和綜合 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因此「內丹術」對於中醫養 生學來說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財富。
(四) 房中術醫學
房中術是道教的一種重要的醫學養生方法,其原本是講房中宜忌與袪病之術,是古代醫學中 關於男女性心理、性醫學方面的知識,後來才被道教所承襲,成為修身養性之術。早期道教 「五斗米道」以「行氣、導引、房中之事」為學道修煉的重要法術,把房中術稱之為「男女 合氣之術」。據文獻記載,當時的許 多方士如甘始、左慈等人都修煉過房中術。東晉葛洪則 集前人之理論和經驗,從寶精貴生的角度較全面地闡明了房中術在道教求仙長生中的作用, 為道教房中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道教房中術自魏晉發展到隋唐五代,其房室養生的主 要指導思想已從早期的節欲寶精逐漸演變為閉精縱欲,出現了以「採陰補陽」為目的修煉 法。至宋元時期房中術的研究多已轉向子嗣優生的問題。故房中術其中雖然有其糟粕,但不 可否認的,其也有合理的性知識和性醫學,是中醫養生學的精華之一。
(五) 醫學倫理學
道教醫學不僅在醫藥養生知識與技術上有相當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醫學倫理學 思想。道教醫學家在濟世救人的醫療實踐中把醫術視為「救生死之術」,強調醫家要對患者 生命健康高度負責,必須具備「人命至重」和「志存救濟」的高尚醫德和醫療行為準則。道 教醫學的醫德思想早在《太平經》中就已初步奠定。《太平經》中就一再強調醫師處方用藥 要「慎之慎之。此救命之術,不可易,事不可不詳審也」。《太平經》所闡發的這一醫德思 想為後世著名道教醫學家葛洪和孫思邈進一步發揚。葛洪繼承了《太平經》中的醫德思想, 把拯救病人的生命視為第一要義。繼葛洪之後,唐代孫思邈對醫學倫理學思想作出了全面系 統的闡述 ,強調行醫者不僅必須具備全面、精湛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而且還必須有一顆「大 慈惻隱」的濟世活人之心。故道教的醫學倫理學對於端正醫療之風有震聾發聵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