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 概念 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它是將特制的圖釘型或麥粒型針具刺入皮內,固定留置一定時間,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2. 操作方法 首先將埋針部位皮膚及針具等嚴密消毒。 麥粒型皮內針的埋針方法:用鑷子夾住針身,沿皮橫刺入皮內,針身埋入皮內0.5-1厘米左右,然后用膠布將留在皮外的針柄固定。 圖釘型皮內針的埋針方法:用鑷子夾住針圈,將針尖對准穴位刺入,使環狀針柄平整地留在皮膚上,用膠布固定。此針多用于耳穴埋針。 一般熱天留置1-2天,冷天留置3-7天。留針期間,每日按壓3-4次,每次1-2分鐘。
3. 适應范圍 皮內針是久留針的一种發展,故臨床上常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針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和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頭面痛、牙痛、肩痛、胃痛、痛經等痛証,及咳嗽、哮喘、不寐、高血壓等慢性病。
4. 注意事項 關節附近及胸腹部不宜埋針。因關節活動及胸腹呼吸時,可產生疼痛。 埋針后,若患者感覺疼痛,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埋針期間,針處不可著水,以免感染。 熱天汗出較多時,埋針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感染。
皮膚針療法,除了應用一般的診斷法之外,還有一种特殊診斷法,就是脊柱兩側檢查斷法。 脊柱兩側檢查診斷法,是醫生運用手法触摸于患者脊柱兩側體表檢查有無條索狀物、結節狀物、泡狀軟性物等--這叫陽性物,是有形的;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覺--這叫陽性反應,是無形的,根据這些陽性物或陽性反應可以初步認識疾病,以及判斷治療效果。 通過脊柱兩側檢查發現的陽性物(條索狀物、結節物、泡狀軟性物)及陽性反應(酸、痛、麻、木),在治療時須作重點叩打,其叩打方法如下: 1. 對陽性物叩打法:叩打陽性物時,首先要摸清楚陽性物的形狀大小,性質軟硬,深淺程度,以及其起止和走向,基底部周圍組織粘附情況等,然后在陽性物表面皮區及周圍,采取較重手法密刺。為了刺准陽性物,術者可以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將陽性物固定,然后進行叩打,對條索狀物的叩打,要注意其起止兩端的叩打。 2. 對陽性反應區叩打法:陽性反應區是指酸、痛、麻、木區域,治療時在此皮區應采取密刺。手法較一般部位要重些。 對疼痛或酸痛區的叩打,必須找到其最痛的反應點,然后在該痛點皮區作重點叩打。 麻、木皮區叩找,除對皮膚感覺遲鈍或消失的陽性區進行密刺外,還需要在麻木區的周圍健康皮膚處作疏通性叩打;即是梅花針先叩打正常皮膚區,然后逐漸移向麻木陽性反應區叩打,按此法在陽性區的四周作疏通誘導叩打。還有,叩打患部(如皮炎、濕疹等)要由四周向內叩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