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菌與人類共存千年以上 可溯源人類遷徒軌跡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貝利馬歇爾和他的老師羅賓華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過程,可說是實驗室的一頁傳奇,卻也凸顯人類與長期與細菌奮戰的過程,甚至可以從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進一步探討人類祖先溯源及遷徒的軌跡。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肇堂說,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相信胃是一個重要的消化器官,後來科學家陸續在人的胃內發現了胃酸,讓許多人一直認為,在這麼惡劣的胃酸環境之下,胃內應無任何細菌可以生存,也就是胃內應是無菌環境。
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德國有一位著名的病理學家曾做過多次胃切片實驗後聲稱,胃裏絕無細菌存在。且因他的名氣大,即使有人從屍體解剖中發現幽門桿菌蹤跡,也都被他指為是實驗室汙染所致,讓學者噤聲。
直到1982年,馬歇爾在華倫的支持下,終於可以將幽門螺旋桿菌從胃黏膜中找出來,並在體外培養成功,而且其他許多病人的胃裏也都可發現有這隻細菌的存在。1993年,科學家又從非洲甘比亞地區的小孩糞便中,培養出這隻細菌,證實人類可能經由糞口接觸感染,再傳給下一個人。
不過,為何幽門螺旋轉桿菌可以長期活在胃酸環境,而不被消滅?林肇堂說,是因幽門桿菌可分泌許多不同酵素,化尿素為鹼性的氨,像防護罩形成保護膜,免受胃酸傷害。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吳明賢說,全球人口約有四至五成感染幽門桿菌,尤其在低度開發國家,感染率更高達八、九成,古埃及的木乃伊,即使沒有內臟器官,依然可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抗原存在,顯示這隻細菌早已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紐約大學教授馬丁布雷瑟(Martin Blaser)從幽門螺旋桿菌與人類共存現象,從幽菌的菌種變異型態進而探討六萬年前人類祖先的起源及遷徒模式。研究者發現,從目前已知各地區感染不同的菌種分析中,共發現五種古老的菌種,其中兩個在非洲,兩個在歐亞大陸的西部和中部,另一個則在東亞。至於其菌種的差別,北歐人感染幽菌的型態以sea為主,地中海附近國家則是感染sed,至於東亞國家則是感染sec為主。
另外,從印地安人和亞洲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菌種高度相似,可以再次驗證,早期的印地安人其實是由亞洲經由白令海峽,然後遷徒到美洲,而這是透過幽門螺旋桿菌本身的差異性,作為人類遠古溯源及遷徒蹤跡的依據。
【2005/10/04 民生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