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菌与人类共存千年以上 可溯源人类迁徒轨迹
【记者詹建富、薛桂文、林进修、钱基莲、黄静宜、张耀懋】
贝利马歇尔和他的老师罗宾华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可说是实验室的一页传奇,却也凸显人类与长期与细菌奋战的过程,甚至可以从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进一步探讨人类祖先溯源及迁徒的轨迹。
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林肇堂说,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相信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后来科学家陆续在人的胃内发现了胃酸,让许多人一直认为,在这么恶劣的胃酸环境之下,胃内应无任何细菌可以生存,也就是胃内应是无菌环境。
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位着名的病理学家曾做过多次胃切片实验后声称,胃里绝无细菌存在。且因他的名气大,即使有人从尸体解剖中发现幽门杆菌踪迹,也都被他指为是实验室污染所致,让学者噤声。
直到1982年,马歇尔在华伦的支持下,终于可以将幽门螺旋杆菌从胃黏膜中找出来,并在体外培养成功,而且其他许多病人的胃里也都可发现有这只细菌的存在。1993年,科学家又从非洲甘比亚地区的小孩粪便中,培养出这只细菌,证实人类可能经由粪口接触感染,再传给下一个人。
不过,为何幽门螺旋转杆菌可以长期活在胃酸环境,而不被消灭?林肇堂说,是因幽门杆菌可分泌许多不同酵素,化尿素为碱性的氨,像防护罩形成保护膜,免受胃酸伤害。
台大医院内科医师吴明贤说,全球人口约有四至五成感染幽门杆菌,尤其在低度开发国家,感染率更高达八、九成,古埃及的木乃伊,即使没有内脏器官,依然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抗原存在,显示这只细菌早已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纽约大学教授马丁布雷瑟(Martin Blaser)从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共存现象,从幽菌的菌种变异型态进而探讨六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起源及迁徒模式。研究者发现,从目前已知各地区感染不同的菌种分析中,共发现五种古老的菌种,其中两个在非洲,两个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和中部,另一个则在东亚。至于其菌种的差别,北欧人感染幽菌的型态以sea为主,地中海附近国家则是感染sed,至于东亚国家则是感染sec为主。
另外,从印地安人和亚洲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菌种高度相似,可以再次验证,早期的印地安人其实是由亚洲经由白令海峡,然后迁徒到美洲,而这是透过幽门螺旋杆菌本身的差异性,作为人类远古溯源及迁徒踪迹的依据。
【2005/10/04 民生报】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