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高貴新能源 有那麼容易?
記者 朱淑娟
為減少空氣汙染,增加能源供應,環保署想推動生質柴油,值得肯定,但台灣農地面積不大、生產成本過高、加上家戶強制回收及先前諸如限塑等幾項政策難以貫徹,為環保署想落實這項政策,增添不少變數。
面對石油減產危機、京都議定書生效衝擊,可取代石化能源,也能同時解決空氣汙染的「生質柴油」,確已成為未來當紅能源選項,也為台灣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我國生質柴油還在起步階段,德國、美國、日本已有廿年發展歷史。全世界約三百四十萬公秉年產量,有一半是德國生產,且已推廣到一般車輛。日本目前也是以廢食用油為主要原料,都會區的部份公共汽車、計程車或環境敏感地區的車輛,也都使用生質柴油。
環保署長張國龍看重生質柴油,除了增加能源,更著眼減少空氣汙染的貢獻。依環保署統計,若使用百分之百生質柴油,汽車排放的總碳氫化合物可減少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一氧化碳及懸浮微粒最多可減百分之五十。
問題在國內目前每一公升生質柴油售價約卅四到卅六元,比起高級柴油每公升十九元貴上幾乎一倍,想推廣談何容易;學者也質疑,德國、美國的生質柴油作物都是大面積種植,具成本效益,台灣農地面積小又分散,天氣條件也未必適合種植大豆、向日葵等作物。
環保署想到用強制家戶回收廢食用油,擴大生質柴油產能,但廢油在家裏,倒在水槽或廚房用紙,丟進垃圾袋,豈不更省事,試問若無獎勵,民眾何必庸人自擾。
尤其從限塑、坪林交流道車輛管制等幾項環保政策執行以來,多只有對政治的退讓,看不到對環保專業的堅持,看來環保署若想推動生質柴油,先建立環保署在民眾心目中的專業形象吧!
【2005/09/19 聯合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