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高贵新能源 有那么容易?
记者 朱淑娟
为减少空气污染,增加能源供应,环保署想推动生质柴油,值得肯定,但台湾农地面积不大、生产成本过高、加上家户强制回收及先前诸如限塑等几项政策难以贯彻,为环保署想落实这项政策,增添不少变数。
面对石油减产危机、京都议定书生效冲击,可取代石化能源,也能同时解决空气污染的「生质柴油」,确已成为未来当红能源选项,也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我国生质柴油还在起步阶段,德国、美国、日本已有廿年发展历史。全世界约三百四十万公秉年产量,有一半是德国生产,且已推广到一般车辆。日本目前也是以废食用油为主要原料,都会区的部份公共汽车、计程车或环境敏感地区的车辆,也都使用生质柴油。
环保署长张国龙看重生质柴油,除了增加能源,更着眼减少空气污染的贡献。依环保署统计,若使用百分之百生质柴油,汽车排放的总碳氢化合物可减少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一氧化碳及悬浮微粒最多可减百分之五十。
问题在国内目前每一公升生质柴油售价约卅四到卅六元,比起高级柴油每公升十九元贵上几乎一倍,想推广谈何容易;学者也质疑,德国、美国的生质柴油作物都是大面积种植,具成本效益,台湾农地面积小又分散,天气条件也未必适合种植大豆、向日葵等作物。
环保署想到用强制家户回收废食用油,扩大生质柴油产能,但废油在家里,倒在水槽或厨房用纸,丢进垃圾袋,岂不更省事,试问若无奖励,民众何必庸人自扰。
尤其从限塑、坪林交流道车辆管制等几项环保政策执行以来,多只有对政治的退让,看不到对环保专业的坚持,看来环保署若想推动生质柴油,先建立环保署在民众心目中的专业形象吧!
【2005/09/19 联合报】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