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进口、本土角膜 比一比 【记者杨惠君/专题报导】
国内失明患者重见天日的机会,长年仰赖国外的爱心,90年代之前,是靠斯里兰卡人民的角膜,现在则是由美国眼库支援;进口眼角膜远渡重洋、摇摇晃晃地运抵台湾,虽对角膜的品质和移植成功率影响不大,但成立本土眼库更需持续推动。
从爱盲协会、狮子会、高医等社团和医疗机构,先后都曾成立「眼库」,但目前都已成了进口角膜的市场。台北马偕医院眼科部主任郑惠川说,没办法,捐赠来源不足,捐出来的马上就会用掉,不可能有存货,「生吃都不够了,哪还能晒干?」
进口的「冷冻角膜」和国人自捐的「新鲜角膜」,品质或成功率究竟有没有差别?台大眼科教授胡芳蓉曾进行研究发现,进口角膜经过运送,内皮细胞会损失到500/mm2,早年由斯里兰卡进口的角膜,保存情况较差,移植后3年仍良好的成功率仅四成;但目前美国进口的角膜和国人自捐的新鲜角膜,均在八成以上,移植后原发性的失败率,也在2%到5%间,效果相当。
胡芳蓉解释,角膜的内皮细胞一旦受损、死亡后,无法再生,出生时约有3500/mm2,70岁后则约有2000/mm2,但只有维持在500/mm2才足维持角膜透明度。
与美国3、40州的眼库都有合作的台湾眼库协会理事长林肇基说,都要求美方在7天内送抵台湾,尽量让国内患者使用新鲜一点的角膜,提高移植的成功率,目前每年进口量达2百到4百个角膜。
不过,进口角膜虽然也是无偿损赠,但运费、报关及行政处理成本,每个成本约在美金1千元(约台币3万2千元)左右,国人自捐的角膜,则完全不须费用。胡芳蓉说,国外捐赠角膜者多是6、70岁以上的老人家,而国内年轻意外死亡的比率较高,捐出的角膜也比较年轻;长远考量,成立本土眼库比较理想。
【2005/03/10 民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