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進口、本土角膜 比一比 【記者楊惠君/專題報導】
國內失明患者重見天日的機會,長年仰賴國外的愛心,90年代之前,是靠斯里蘭卡人民的角膜,現在則是由美國眼庫支援;進口眼角膜遠渡重洋、搖搖晃晃地運抵台灣,雖對角膜的品質和移植成功率影響不大,但成立本土眼庫更需持續推動。
從愛盲協會、獅子會、高醫等社團和醫療機構,先後都曾成立「眼庫」,但目前都已成了進口角膜的市場。台北馬偕醫院眼科部主任鄭惠川說,沒辦法,捐贈來源不足,捐出來的馬上就會用掉,不可能有存貨,「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
進口的「冷凍角膜」和國人自捐的「新鮮角膜」,品質或成功率究竟有沒有差別?台大眼科教授胡芳蓉曾進行研究發現,進口角膜經過運送,內皮細胞會損失到500/mm2,早年由斯里蘭卡進口的角膜,保存情況較差,移植後3年仍良好的成功率僅四成;但目前美國進口的角膜和國人自捐的新鮮角膜,均在八成以上,移植後原發性的失敗率,也在2%到5%間,效果相當。
胡芳蓉解釋,角膜的內皮細胞一旦受損、死亡後,無法再生,出生時約有3500/mm2,70歲後則約有2000/mm2,但只有維持在500/mm2才足維持角膜透明度。
與美國3、40州的眼庫都有合作的台灣眼庫協會理事長林肇基說,都要求美方在7天內送抵台灣,儘量讓國內患者使用新鮮一點的角膜,提高移植的成功率,目前每年進口量達2百到4百個角膜。
不過,進口角膜雖然也是無償損贈,但運費、報關及行政處理成本,每個成本約在美金1千元(約台幣3萬2千元)左右,國人自捐的角膜,則完全不須費用。胡芳蓉說,國外捐贈角膜者多是6、70歲以上的老人家,而國內年輕意外死亡的比率較高,捐出的角膜也比較年輕;長遠考量,成立本土眼庫比較理想。
【2005/03/10 民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