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小孩] 吃這癢吃那癢 食物過敏
小南兩歲的時候,不知道吃到什麼,全身出現紅疹子,媽媽緊急送醫院檢查,診斷為蕁麻疹,吃吃藥就沒事了。沒想到,後來又發生幾次蕁麻疹,才使家人注意到,小南總是在吃完蝦子後發病。小南愈大愈怕海鮮的味道。甚至聞到蝦子的味道,就會全身發癢,吃到更會產生氣喘…。
書田診所小兒過敏科主任陳永綺表示,現今過敏性疾病普遍程度,快要與便利商店一樣;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鼻子過敏,10個小朋友中,就有一個曾因氣喘發作上急診室。過敏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與食物息息相關的。當血液檢查發現對某種食物有過敏抗體產生時,將來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高達99%。愈早避免造成過敏的食物,對預防愈有幫助。
陳永綺指出,研究中發現,真正的食物過敏最常發生在一歲以內的嬰兒,發生率約6%至8%,一歲以後的發生率會漸漸降低,8歲以後的發生率約1%至2%左右。
易造成過敏的食物,包括牛乳、雞蛋、大豆、花生(堅果類)、小麥、魚(貝殼類的海鮮)等;一般而言,對牛乳、蛋、大豆、小麥類產生食物過敏的人,約七到九成的人都可以隨著年齡成長而漸漸適應這些食物;而對花生、魚等過敏的人,建議最好終生都應避免這些食物比較好。
像對牛乳過敏的孩童,大部分是在一歲以內、平均九個月就可以改善並適應;因此,一歲以後就可以開始嘗試給予少量的牛奶餵食。統計中,約五成六的一歲寶寶能夠改善對牛乳的敏感,三歲以後更高達八成三能夠改善。
陳永綺強調,其實母乳是最好的幼兒食品,可以預防寶寶罹患過敏與其他疾病的機率,無論餵哺多久都可以,有餵有好處。但婦女從懷孕起應避免攝取易造成過敏的食物,包括牛乳、巧克力、起司、雞蛋、海鮮、花生等食物,以免這些物質透過母體,引起寶寶過敏。
治療過敏 先找源頭
陳永綺醫師表示,當餵食特殊食物後,寶寶出現嘔吐、嘴巴紅腫、拉肚子,或是大便含有黏液或血液、慢性便秘、嘔吐、拉肚子或腸絞痛等腸胃不適,以及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甚至難治療的溢奶等症狀出現時,媽媽們就必須評估,寶寶是否與食物不適應或過敏有關。
寶寶臍帶血就可以用來篩檢可能的過敏源;如果檢驗結果呈現陽性,醫師就會建議餵食母乳,以預防寶寶對牛乳等的過敏。
如果寶寶兩個月大開始出現皮膚病變、六個月大出現氣喘等時,就必須進一步檢查,一般除了觀察寶寶的成長環境與飲食外,也會抽血、切片。目前抽血一次可檢驗36種的過敏原,不過健保僅給付九種,其餘必須自費,大約兩、三千元左右。
治療方面,陳永綺表示,一般採取食物控制法外,還會利用減敏針注射,讓寶寶身體習慣這些過敏原,以減緩過敏症狀。另外,也應避免寶寶接觸蚊蟲、灰塵、香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