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 莽张飞的智谋与胸襟 义释严颜 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素来以「莽」着称。作者在突出张飞这一性格基调的同时,也注意表现其性格的其他侧面,如粗中有细、闻过知改、敬贤爱才等。「义释严颜」(第63回)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历史上确有张飞义释严颜之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曾有记载。这段记载,表现了严颜的刚强耿直和张飞的顾惜英雄,但对张飞是怎样捉住严颜的却没有交代,对张飞义释严颜的心理变化也写得十分简略。罗贯中在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想像和虚构,创造出一个生动感人的情节。
小说第63回,写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身亡,诸葛亮在荆州接到刘备的告急文书后,立即命关羽留镇荆州,亲自统兵入蜀增援,并命张飞分兵从旱路杀往雒城。临行前,诸葛亮谆谆叮嘱张飞:「益州豪杰甚多,不可轻敌。于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处 ,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挞士卒。」这三点--尊重益州豪杰,爱护百姓,存恤士卒--是张飞此行的行动纲领,为他义释严颜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飞出兵后,「所到之处,但降者秋毫无犯」,因而进展顺利,不久就来到巴郡。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年纪虽高,精力未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住城郭,不竖降旗。」于是,张飞和严颜的矛盾斗争开始了。
在这里,作者描写了严颜连续三次激怒张飞的行动。第一次,张飞命人前去招降,严颜断然拒绝投降,并把张飞派去的军士割下耳鼻放回,气得「张飞大怒,咬牙睁目」。第二次, 张飞亲自领兵到城下搦战,「城上众军百般痛骂」,却并不出战﹔张飞要想冲过护城河,「又被乱箭射回」,相持到晚,全无结果,张飞只好「忍一肚气还寨」。第三次,张飞又到城下搦战,竟被严颜一箭射中头盔,气得张飞暴跳如雷,指着严颜大叫:「若拿住你这老匹夫, 我亲自食你肉!」这几番激怒张飞的行动,虽皆寥寥数语,却表现了严颜刚强的性格、老辣的部署和高强的武艺。这样的忠直勇猛之士,正是图谋建立王霸之业的人所渴求的。尽管每被严颜气一次,张飞的愤怒都要增加一分,但严颜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也同时增加了一分,这就为张飞义释严颜暗暗埋下了伏笔。
面对严颜这个强劲的对手,莽张飞不得不动动脑子了。作品紧接着写了张飞的三次用计。 首先,他「教马军下马,步军皆坐」,企图造成松懈无备的假象,引诱严颜出战﹔严颜抱定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主意,就是不肯应战。接着,张飞又改变办法,「只教三、五十个军士,直去城下叫骂」,想把严颜激出来﹔严颜胸有成竹,还是不加理睬。这两次用的计策实在太简单,岂能瞒过老有经验的严颜?
要在以往,经过三次被激怒,两次用计不成,性如烈火的张飞早就会不耐烦了,他或者会终日纵酒以浇愁,或者会鞭挞士卒以泄愤。严颜就是想等他这样,以便乘虚攻之。然而,这一回张飞记住了诸葛亮「存恤士卒」的叮嘱,不是拿部下出气,而是沈住气,进一步思谋用计。经过一番考虑,他「传令教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路径,不来搦战」。严颜接连几天不见张飞动静,反而感到心中疑惑,便派出十几个军士,扮作张飞砍柴的兵卒,出城进行反侦察。他们打听到张飞的部下已经找到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张飞决定连夜行动,并且亲自在前面开路,便连忙禀报严颜。严颜大喜,嘲笑张飞是「无谋匹夫」,决定当晚出城劫夺张飞的粮草辎重。
这天夜里,严颜率领全军出城,埋伏在树林之中。「约三更后,遥望见张飞亲自在前,横矛纵马,悄悄引军前进」。前军过了三四里 ,便是粮草辎重迤逦而来。这一切,似乎都在严颜预料之中,他立即下令出击。万万没想到,正当严颜军在抢夺车仗之时,「背后一声锣响 ,一彪军掩到」,「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使丈八矛,骑深乌马,乃是张飞。」这一意外的变化来得是那么突然,犹如雷霆轰击,久经战阵的严颜也不觉手足无措,只好勉强迎战,斗不到十合便被张飞生擒,其部下也「大半弃甲倒戈而降」。张飞乘机挥兵夺取了巴郡城。这一情节,写得扑朔迷离,腾挪跌宕。张飞探路偷越、以假乱真,可谓计中有计,「无谋匹夫」偏偏想出了令人叫绝的妙策﹔严颜老谋深算,稳扎稳打,自以为万无一失,却偏偏上了大当,兵败被擒。一个本来不算复杂的事件,被作者写得如此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实在令人赞叹。
在急骤的情节变化中,作者忙而不乱,又特意补上一句:「张飞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用计成功,并不忘乎所以,而是依然记住诸葛亮的叮嘱,莽张飞真是今非昔比,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了。
严颜被擒,张飞将如何处置?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篇的中心环节。当严颜被刀斧手押到张飞面前的时候,昂首而立,不肯下跪。见此情形,张飞不禁怒目咬牙,大声呵斥:「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面对有猛虎之威的张飞,严颜毫不畏惧,也厉声叫道:「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如此强硬的态度,使张飞更加怒发冲冠,喝令将严颜推出斩首。在死神降临之际,严颜仍然面不改色,高声叫道:「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这叫声,充满了对死亡的蔑视,对战胜者的不服。严颜的铮铮铁骨、凛凛正气大大地震动了张飞,唤起了他对严颜的敬意--这是「好汉识好汉,英雄惜英雄」的感情。顿时,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只见张飞「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威震天下的张飞如此折节下士,敬重英雄,这使严颜深受感动。「士为知己者死 。」对方以义相释,自己岂能不以义相报?于是,他胸中的敌意顷刻全消,心甘情愿地表示愿降。写到这里,全篇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赋诗赞美这两位三国时代的「 忠义」英雄。
张飞义释严颜,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它使蜀中军民看到了刘备集团的胸襟气度,极大地争取了人心。当张飞虚心请教入蜀之计时,严颜慨然表示:「从此取雒城,凡守御关隘,都是老夫所管,官军皆出于掌握之中。今感将军之恩,无可以报,老夫当为前部,所到之处,尽皆唤出拜降。」由于严颜的尽心帮助,张飞军进展极为顺利,沿途「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比诸葛亮亲率的大军更快地赶到了雒城。
在「义释严颜」这一篇章里,严颜那刚毅倔强、老当益壮的形象表现得相当鲜明。不过,作者着重刻画的还是张飞的形象。在这里,不仅张飞勇猛善战的雄风丝毫未减,更重要的是 ,他的智谋和胸襟也焕发出光彩。毛宗岗在第63回回评中说:「益德生平有快事数端:前乎此者,鞭督邮矣,骂吕布矣,喝长阪矣,夺阿斗矣。然前数事之勇,不若擒严颜之智也﹔擒严颜之智,又不若释严颜之尤智也。」可以说,这一篇章为塑造一个性格丰满的张飞形象,添上了十分重要的一笔。
(本文选自《三国漫谈》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