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901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esh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7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三国 波谲云诡神来之笔 草船借箭 赏析
「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第46回)是紧接「蒋干中计」之后的又一个精彩的斗智故事。

  历史上并无诸葛亮用计「借箭」的史实。与这个故事略有瓜葛的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说建安十八年(213年)孙权与曹操相持于濡须,孙权乘大船去观察曹军营寨,曹操下令乱箭射之;船的一面受了许多箭,偏重将覆,孙权沉着应付,命令将船掉头,让另一面受箭,等「箭均船平,乃还」。这只是被动的「受箭」,而不是主动的「借箭」。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周瑜挂帅出兵后,与曹操在江上打话,曹军放箭,周瑜让船接满箭支而回。但这也只是随机应变的「接箭」,同样不是有计划的「借箭」。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完全是《三国演义》的一段杰出创造。作者对事件的主角、时间、地点、原因、过程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把它纳入「斗智」的范畴,从而写出了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

  《演义》第45回末尾,在写毕蒋干中计,导致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之后,笔锋一转,写因计谋奏效而大喜的周瑜叫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识破自己的妙计。这样,小说的情节发展如同行云流水,自然地由敌对双方的斗智转入了同盟者之间的斗智。

  第46回一开始,诸葛亮果然识破了周瑜之计,一见鲁肃之面便表示应该「与都督贺喜」。周瑜早就担心「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这一来更是大惊道:「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小说的氛围骤然紧张起来。然而,作为联盟中东吴一方的统帅和以才智自负的俊杰,周瑜不屑于、也不能蛮干,他自信有办法对付诸葛亮,所以他对鲁肃扬言道:「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这就为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拉开了序幕。   接着,小说层层铺垫,步步设疑,逐次展示这场斗智的奇特性。

  第一层,周瑜请诸葛亮议事,明明是设计杀之,却偏偏假作和颜悦色地问之:「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应声答道:「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这正中周瑜下怀,他马上提出「军中正缺箭用」,要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并且声称:「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读者马上会联想到,这大概就是周瑜所谓「公道斩之」的办法了。周瑜这一手确实厉害:如果诸葛亮推辞,就会被加上「临事推诿,妨害联合抗曹」的罪名 ;而如果他同意,周瑜又会提出更苛刻的条件,以便置其于死地。面对如此难题,偏偏诸葛亮又满口答应:「都督见委,自当效劳。」一方故设陷阱,暗藏杀机;一方却好似浑然不觉,自蹈险境。这是一「奇」。

  第二层,周瑜只给诸葛亮十天的期限,企图给他身上再绑上一条绳索;没想到诸葛亮反而主动提出十天太长,「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趁机逼进一步:「军中无戏言。」诸葛亮答得更干脆:「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读者实在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如此「满不在乎」,为何要「自投罗网」,这就造成了情节的二「奇」。

  第三层,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圈套,不禁「大喜」,得意洋洋地对鲁肃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满以为可以达到「公道斩之」的目的了。为了使诸葛亮「两胁生翅,也飞不去」,周瑜又进一步设置障碍,「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这样一来,可以肯定:诸葛亮无论如何卖力造箭,都「必然误了日期」。到了那时,诸葛亮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看到这里,读者真为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面对如此绝境,孔明先生有何妙计?这是第三「奇」。

  第四层,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诸葛亮根本不要「箭竹、翎毛、胶漆」等造箭的必需品,却要鲁肃「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他再三叮嘱鲁肃:「不可又教公瑾得知。」为自己的行动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忠厚的鲁肃为自己向周瑜说漏了嘴,致使诸葛亮一再受到刁难而不安,便答应了借船和保密两项要求。但是,这同造箭又有什么关系?任务如此艰巨,时间如此紧迫,诸葛亮凭什么「包管有十万枝箭」?这些都是难解之谜。这是第四「奇」。

  这四个奇特的情节层次,每一层都是那么出人意料。它们接踵而来,为小说掀起层层波澜,布下重重疑云。矛盾越来越尖锐,读者的心弦也绷得越来越紧。这样,小说就带着强烈的悬念而进入全篇的高潮。

  在鲁肃准备好二十只快船,听候诸葛亮调用之后,小说情节又作一顿,迟迟不揭开高潮的内幕:「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只剩下最后一天了!这时,高潮终于到来,而作者对高潮的处理仍然充满「奇」的色彩。就在第三天凌晨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说是要去取箭,「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迳望北岸进发」。此时,「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的行动也使人如堕五里雾中。等船只靠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又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命令各船一字摆开,一齐擂鼓呐喊。鲁肃见状大惊,担心曹军冲出,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果然,多疑的曹操害怕埋伏,慌忙调集一万多弓弩手,向来船拚命放箭。看到这里,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根本不打算「造箭」,而是来向曹军「借箭」!这一情节,真是神来之笔,奇妙之极!

  这时,情节的发展加快。当二十只船的一侧射满箭枝后,诸葛亮命令将船只调头,继续受箭。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虚张声势的战斗,一方不停地擂鼓呐喊,一方则继续箭如雨发。等到日高雾散,二十只船的另一侧也已射满箭枝。诸葛亮立即下令收船急回,还幽默地命令军士们齐声叫道:「谢丞相箭!」就这样,十余万枝箭轻轻松松地「借」回来了,诸葛亮准时、超额完成了任务。读者的心情也随着那飞驰的归舟而变得轻松欢快。

  随后,作者又添上一处点睛之笔:当鲁肃问诸葛亮「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时,诸葛亮答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一解释,说明了「借箭」这一奇计的全部合理性,不仅鲁肃为之拜服,就是周瑜得知后也不得不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 ,吾不如也!」

  在这场扣人心弦的智斗中,诸葛亮的处境是十分微妙的:面对周瑜布下的陷阱,他既不屑于逃避,又不莽撞硬顶,而是从容自如,巧妙周旋。凭着对敌、我、友三方的透彻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他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变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借箭」奇迹,既打击了曹操一方,又维护了孙、刘联盟。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正是与周瑜、曹操这两个奇才斗智的胜利,使诸葛亮的宽阔胸襟、雍容气度和绝顶智慧闪射出夺目的光采。

  在这场智斗中,周瑜和鲁肃的性格也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周瑜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不露声色,巧设陷阱,一心要除掉诸葛亮,显示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周郎」性格中刚狠的一面 ;而当诸葛亮「借箭」归来时,他那一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的慨叹,则流露出又惊羡、又嫉妒、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真是神情毕肖,活脱如见。鲁肃作为连接周瑜和诸葛亮的次要人物,在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他的劝说询问,周瑜的心机就不便揭示;没有他的暗中帮助,诸葛亮「借箭」的妙计也无法实施。随着情节的演进,他那忠厚朴拙、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颇为鲜明,既映照出周瑜的狭隘胸襟,也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精于层层蓄势,在波谲云诡的情节中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氛围;然后急转直下,抽丝剥茧,使人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驾驭情节的高超本领实在令人惊叹!

(本文选自《三国漫谈》一书)


[ 此文章被SWAT3901在2005-03-05 11:33重新编辑 ]



四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照样赢不了诸葛亮
(我爸告诉我的,意思是事情还是要交给懂的人做)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04 11:1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48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