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
梵行(梵语:ब्रह्मचर्य, 罗马化:Brahmacaryā, 巴利语:brahmacariya), 又译为净行, 本义是清净的行为、 值得称赞的行为, 最早源自古印度 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 在婆罗门教 或印度教中将 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 称为梵行期。 古印度人认为这些 清净的行为受梵天 (Brahmā)赞赏, 而施行这些行为者 将能够投生梵天。 这个信仰被佛教接受后, 佛教也称呼 出家的沙门为梵行者。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里有四句偈: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什么意思呢? 星云法师 「诸漏已尽」,这里的「漏」,是佛教的专有名词, 指的是人的无明烦恼。好比茶杯有了漏洞, 就不能装水;碗、盘、器皿有了漏洞, 就无法再盛装东西,我们的内心有了烦恼, 这个烦恼就如漏洞,会把我们的功德,把我们的信仰, 把我们自性里的宝藏通通都漏失掉。 如果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滴水不漏, 那么所有的功德都不会漏失。 「梵行已立」,梵,是清净的意思。 树立清净的修行、树立清净的道德,即不带一点污染心, 不带一点伤害人的念头,内心都是真、善、美, 这样的心念就是「梵行已立」。我们在世间做人, 要为自己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呢?效法圣贤树立清净的形象、 道德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智慧的形象,就能逐渐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 「所作已办」,接下来要作的是什么?我能布施, 我能持戒,我能修禅定,我能精进,我能忍辱, 我能修般若智慧,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的佛法,我都去实践; 所有普利大众的理想,我都一一去完成。 有了这么广大的修行,就不会有得失心、妄想心、 烦恼心,甚至不会再招感三界的生死轮回, 便能永断生死,不受人间酸甜苦辣的轮回流转。 这首偈子主要是提示我们:人生在世, 若能作到「诸漏已尽」,没有烦恼的纠缠; 「梵行已立」,树立了清净的行为;「所作已办」, 应该实践的道德都发心完成了,就能「不受后有」, 身心解脱自在,不再来人间轮回生死,永享清净安乐的涅槃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