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6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真如

图 1.

图 2.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记载:
「一切诸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易,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华藏祖师:
真心寂照一如,故又曰真如,语其究竟,
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实无一字可说,若强说之,
则『即心即境,能所相忘』八字

维基百科/真如
如(巴利文与梵文:tathatā)
或真如(梵文:bhūta-tathatā),
又译为如实、如如、本无,佛教术语,
一般被解释为法(梵文:dharma)的本性,
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
Tathatā,在梵文与巴利文中,源自副词tathā,
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
在加上抽象名词语尾tā之后,
形成Tathatā,一个哲学用语,
用来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现」、
「如是呈现的状况」,
是让事物(法,梵文:dharma)
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为它成为的那个性质,
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释迦牟尼住世时,经常自称「如来(Tathāgata)」,
也是来自这个字根。汉译佛经时,
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
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
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
bhūta-tathatā,可见于现存的《金刚经》梵文本中,
译为「真实真如」或「实性真如」,
义即《解深密经》七真如中的「实相真如」,
如来是无虚妄颠倒的诸法实性的异名。
梵文bhūta(巴利语:Bhūtamidanti),
源自于动词bhū(梵文:भू)的过去分词,
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
可以被引申为存在、本质、此在、
存有(英语:Being)、真实、
众生、元素、万物、神明等。
汉译为实、真实。在表示实性的「如」前,
加入表示无虚妄颠倒的修饰词「真」,合为「真如」,
表达了「这如是呈现的性质」,
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还要真实的存在。
佛教的理念认为,众生的根器不同,
而现实中佛教名相又深奥难通,
因而,在翻译家思维、运用佛教语言、表达佛教名相、
令众生接受佛教理念的过程中,
难免对概念名称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其位。
在东晋之前的早期汉传佛教佛经译籍将「真如」
汉译为「本无」,
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受道家老子思想的用词影响,
以格义方式汉译而成。当时曾出现本无宗。
鸠摩罗什译师翻为「如」,
求那跋陀罗译为「如如」,为直译。
菩提流支与玄奘译为「真如」,为直译与意译混合。
在玄奘之后,多译为真如。
佛教中,真如被用来表示诸法的真实相貌,
因为各宗派在教义上,对「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诠释,
因此「法性」(梵文:dharmatā)、
「实际」、「实相」、「真实」、
「实性」(svabhāva)、
「法界」、 「法身」、「真性」
都经常被当成真如的同义词,来代换使用。
依各宗派宗义,真如也被等同于一些特定术语,
中观学派将真如等同于「空性」;
如来藏学派将真如等同于「如来藏」、「佛性」等。
天台宗归纳《法华经》,提出十如是。
在分别说部宗义、龙树《大智度论》
和唯识学派五位百法等中,
「如」即「真如」属无为法。
释迦牟尼佛教导多闻圣弟子正知善见缘起缘生法,
透过真实正观,色法等五蕴,为无常、苦、非我、
非我所,而真实智生,最终解脱。
真实正观诸法真实的法性,因难以用语言表示,
又以「如」、「如实」、
「法如」、「法尔」等来形容它。
部派佛教时期,对于如实观察的结果,
起了种种学说。
在说一切有部所诵持的《杂阿含经》中,
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缘生法是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随顺缘起」;
而此经的《相应部》和《法蕴论》
版本则为缘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
而缘生法是「无常、有为、所造作」法。
《大毗婆沙论》将依据此段论述而认为
「缘起是无为」者批判为分别论者。
《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
记载化地部的本宗同义有:
「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
三、虚空,四、无我,五、善如,六、恶如,
七、无记如。八、道如。九、缘生如。」
南传《论事》注释者觉音记载,
北道派主张诸法的如性(tathatā),即自性,
属无为法。学者据此认为在佛教部派中,
北道派是最早提出真如(bhūta-tathatā)学说的学派]。
「真如」的最早理论详述见于《解深密经》,
有七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
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
玄奘所翻译的「了别真如」也有译为「心真如」。
在《瑜伽师地论》中「真如」是转依的所缘,
而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
《宝性论》称如来藏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为无垢真如。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11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真如」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阿赖耶识,所要表显的是一种杂染的心识,告诉我们:
我们这一念心,你动一个念头、开口就错--动念即乖!
当我们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时,那是可以融通的。
大乘佛法的思想,基本上我们分成两个宗派:
「性宗」与「相宗」。净界法师*
一、性宗:
代表的经论是《楞严经》、《起信论》。
「性宗」的思想是讲「一切法因缘生」,
是「真如受熏」的因缘。
「真如」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它是广大无边真如的一个明了性。
这个明了性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
但是,它不是像「顽空」,如木石一样,它能够「受熏」,
当我们身口意的造作,是一种善法的时候,
「真如」它就变现一种庄严可乐的果报;
当我们身口意的造作,是一个恶法的时候,
「真如」就会变现一种卑贱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
这种清净本然的真如,它受着我们染、净诸法的熏习,
变现十法界的差别。
「真如受熏」的重点在强调「差即无差」。表面上,
我们看到十法界的依正,呈现种种不同的差别:
佛菩萨所成的功德庄严、三恶道苦恼卑贱的果报。
但是我们不要忘掉,每一个有情众生,他的内心深处,
这种「真如」的本性,是无差别的;
这种『如』的境界,是无差别的。
「真如受熏」所强调的就是我们心性,
这种无差别的「清净本性」。
二、大乘的另一个宗派是「相宗」:
就是《解深密经》、《成唯识论》。
「相宗」的缘起论,他认为有情众生的根本是「阿赖耶」,
「阿赖耶」就是「藏」,它有含藏我们无始业力的作用。
「阿赖耶识」本身是不造业的,那它做什么呢?
它就是「受熏」,你前七识尽管造业,不管造善、造恶,
它都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
等到一切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
或者是变现人天的果报--「阿赖耶识受熏」。
「阿赖耶识」它本身不是清净本然,
「阿赖耶识」本身就是杂染性,因为「阿赖耶识」
一天到晚跟第七识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相应,
阿赖耶识本身是杂染性。
所以说《唯识》的宗派,它所强调的是:「无差成差」,
强调每一个有情身心世界的差别,
因为「你的阿赖耶识」跟「我的阿赖耶识」不一样,
你「今天的阿赖耶识」跟「昨天的阿赖耶识」也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会「受熏」,
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
多诵了一部『楞严咒』,多听了一段经文的开示,
你福德智慧的资粮,「今天的阿赖耶识」强过
「昨天的阿赖耶识」,「今天阿赖耶识」善的力量更强,
所以「阿赖耶识」所要表显的是一种「差别相」。
这样,我们怎么去会通呢?
所以说「性、相」二宗,我们不能从「名相上」会通,
名相上是不能会通的,
「阿赖耶识」不可能跟「真如」画等号的,不可能!
因为这两个生命最初的起点就不一样,
这两个教义的起点不一样,
一个是从「真如」出发,一个是从「阿赖耶识」出发,
怎么会通呢?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名相,全部拨开的时候,
心静下来,「把心带回家!」,把一切的观念,
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欸,这件事情是可以「会通」的。
我们这「一念心性」,就像智者大师说的「性具」,
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有杂染性,也有清净性。
如果,我们平常能够静下来观察一念心性,
会发觉:我们这一念性所表显出来的,有清净的功能,也有杂染的功能。
一、「性宗」:
所要表显的,是我们本性「清净」这一部分,
譬如:净土宗、密宗所修的本尊相应法,
我跟「阿弥陀佛」本尊相应、跟「文殊菩萨」本尊相应;
你凭什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凭的就是「性宗」所强调的「差即无差」: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当我们都会归到原点的时候,
阿弥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
一如无二如,当然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是我心中的佛;
我虽业障深重,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
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所以说:「性宗」的教法,在安立的时候,基本上,
它是肯定我们的『佛性』,
它引导我们对「现前一念心性」
这种「清净本性」的承担与肯定。
二、「相宗」:
阿赖耶识,所要表显的是一种杂染的心识,告诉我们:
我们这一念心,你动一个念头、开口就错--动念即乖!
你动一个念头,你就应该打香板,
你绝对不能相信你的念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阿赖耶识受熏」它认为:你每一个念头,
都是从「阿赖耶藏识」大海所流露出来的,
你所有的念头,都应该用「深般若」去观照它、
去净化它;所有的念头,你都不要去相信它!
对于我们的念头,它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式。
「中观、唯识」在修行上,
没有「上师相应法」这样的传承,因为这个教法,
没有解释感应道交的事情,它偏重于「从假入空」,
用「空观」的「深般若」来洗涤我们这种念念相续的情执。
「唯识」的宗派,它所安立的教法,
就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情执。
但事实上,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天台宗智者大师,
他大智慧的境界,就把「性、相」二宗统一起来:
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具足染、净的心识,
有杂染性、有清净性,我们对于杂染性,应该是调伏;
对于清净性,应该承当。所以「性、相」这二个教派,
当我们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时,那是可以融通的。
当然这两个教派,在施设方便上,各有各的偏重点,
但是当我们会归到「观心」观察这一念心性的时候,
两者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12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真实与虚妄
梦是虚幻的,以梦来比喻人生,表示人生是虚幻的。
人生由心识变现,识是虚妄的,
由它现出来的当然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我明明活着,又吃饭、又穿衣,像是真的,
为何说是虚幻的?因为昨天吃饭,乃至今天吃早餐,
都已过去、灭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不是真实存在,
只有永恒真实不变的才可称真实存在,这是佛法对真实的看法。
认为真有吃饭穿依这件事,就是虚妄认识。
圣严法师
吃饭是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不会永恒不变,
这样本身就是无自性,是空。空、无自性,
就是三性中的圆成实性,这是诸法的法性,
当诸法远离遍计所执性,这无变异的法性就恒恒常常显露。
如能觉悟人生一切皆唯有识,皆是梦心,
是虚妄分别心现出境界,觉悟外境都不是实有的。
因此修行就能舍离妄相、妄心,修到菩萨初地见道位,
无分别智生起,见事物的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为一切法的真实性。
接着诸地菩萨数数修习无分别智,
依这无分别智生起后得智,就不会有实人实境的错误认识 ,
见一切因缘所生法的世界皆如幻如化。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12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6-07-27 09:54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08:46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10:10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中道(梵文:madhyamā-mārga,
又作巴利文:majjhimā paṭipadā、
梵文:madhyamā-pratipad),佛教术语,
为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之一。它相对于二边,
包括有无、苦乐、生灭等,
释迦牟尼在说法时,主张应远离二边,至于中道。
释迦牟尼在讲述中道时,通常都与缘起、
十二缘起连结在一起,用来阐明无我、空的道理。

部派佛教时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经》中的内容,
对中道思想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直到大乘佛教兴起,
在般若系经典与中观派经典中,中道思想开始成为理论核心。
如来藏学派中,以中道为如来藏的代称之一。

中道的智慧
黄国达*

佛教讲中道,避免偏激的观念和行为,
中道的正确意义是什么?中道阐释的是不落两边的正中的道路。
佛陀曾比喻说,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顺利的运送到下游,
耍顺着水流而行,不要靠到岸边搁浅,也不要沈没在水底,
才能到达目的地。 中道又如弹琴,如果琴弦太紧,声音粗涩;
琴弦太松,则声音沈闷;不松不紧,声音才会美妙。
在实践上佛陀开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
自我虐待的无义苦行,或放纵感官享受的沈溺乐行,
两者都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自在,
唯有依中道的智慧而行才能解脱。

在观念上的中道,则离常见、断见,
一见、异见,有见、无见等边见,胜解缘起性空的中道。

为什么谈中道必须明缘起?如『杂阿含』
三○○经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由此生故彼生,而不起「无」见,此灭故彼灭,
因此不起「有」见,不落有无二边,就是缘起的中道。

十二缘起本为四圣谛中说明流转还灭的集谛,
而其「此有故彼有」的原理,则是适用于一切法的。
缘起法则说明了一切存在都是在相依相待之中呈现,
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实体或绝对性,
所以缘起的极致就是寂灭,而这寂灭不是灰身灭智、
沈空滞寂的意思,而是一切执取、边见的息灭,
也就是「空」的的意思。

既然,一切法归于空,是否偏于一边,而有失中道呢?
须知「空」并不意味最终的结局或结论,
而是指相依相待的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空就在每一刹那所呈现的各式各样的现象中展示它的普遍性。
可以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名为中道。

由此可知中道并不等于中间路线,
或两边加起来除以二那样简单,而是恰如其份、
回到最真实的状态,所以当体即空的缘起中道,即是「诸法实相」。

那么,如何体认中道,并实践中道?

体认中道,就是看到真相、生起智慧,
不再执迷于错误的认知;实践中道,就是将所见到的真相,
内化为行动力,扭转偏离中道的身口意三业,
回归八正道、六波罗蜜的中道正行。

所以,在生活中体认中道、实践中道,
就是要如实了知当下的情境,观察它的缘起缘灭、
依存关系,不要固着在某种思考观点上、
局限在某种经验模式,而能以更超然、
更开阔的视野来认清事物的真实状况,
然后依据这「无执、无滞」的空性智慧,
清除内在的阴影、激情、臆测、成见,
以及不合乎中道的不良习惯,然后适当地处理眼前的事物,
如此则能顺于中道的正法。

在佛法里,慈悲是一项修行,在世俗中爱心也是一种美德,
然而如果偏离中道,就会有所缺失。
如果出于慈悲和爱心而帮助别人的时候,忽略智慧的观察,
没有见到对方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因为你的帮助,
无论是金钱、劳力或感情上的支持,造成强固的依存关系,
非但不能使他因为困境而学习、成长、独立,
反而因为依赖日深而更没有自信,或不知珍惜、感恩。
这就是缺乏智慧的溺爱,而非发自觉醒的慈悲,
有些亲子关系的问题都是由偏离中道所引发的。

真正的慈悲与爱心是是要帮助他坚强地站起来,
而不是使他更软弱,或将父母兄姊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甚至需索无度、得不到则怀恨在心。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
缺乏中道的智慧,真是可悲。

以中道的智慧来处理事物,应观察因缘,知道对方的想法、
感觉和需求,并了解彼此互动的变化。例如:办理奖学金,
若只是用清寒证明来决定帮助对象,并不一定就是恰当的,
这种单一的、孤立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缘起即空的中道。

如何观察因缘?这需要进一步经由晤谈了解其家庭背景、
人格发展,兴趣专才,并作适当的生涯规划辅导,
真正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培养其成为才德智慧兼备的人材,
这是更为理想的作法。由于不拘泥以清寒证明为唯一标准,
打破过份简化的「证明及审核」的工作模式,
而更能适当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这就是「空」的智慧。

至于在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际遇,如何以中道的智慧来应对?

例如,我在工作单位,虽然努力工作,偶而也会有一些瑕疵,
上司不假辞色的责骂,让我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真恨不得立刻辞职不干了!但因为工作难觅,
为了这份薪水,只好忍气吞声!

愤而辞职或忍气吞声这两种反应模式都是一边,
都是僵固的、陈腐的、局限的,
没有中道的智慧!如何是中道的智慧?

同样地,观察因缘,放开视野,
不要主观地认定上司故意藉机羞辱你,
也不要自怨自怜,觉得尊严被践踏,
这些通通都要空掉,然后理智地分析整件事情:

因为你最近有事心烦,注意力不集中而犯错,
而刚好加上公司的业务紧急,以及上司修养差、
心情坏,所以口不择言!这就是实际的因缘!
既是因缘生,只要因缘改变,以后觉察力、少犯错、
业务不再急迫、上司心情好,不就没事了吗?
何必愤而辞职,也不用忍气吞声,以理性的方式,
中肯的应对,加上平常心就可以了!

只是尽到自己的责任,
那么,放开对工作表现好坏的过份在意吧!
毕竟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然后,还要放开虚妄的「自尊」,
那只是我慢的习性而已,这样多自在!

那么,即使哪一天,明明自己没有错,却偏有人找麻烦;
或是自己受到赏识,交付重要任务,
而同事却因妒忌而冷嘲热讽、说一些不合实情的风凉话,
也都不必太在意,而能以缘起即空的中道智慧,淡然处之了!

中道的智慧,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端看自己如何用心、如何修持啦!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7-27 10:2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34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