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18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宋代《五灯会元》卷十七有这样一段故事:
「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里面短短几句话,带出了三种境况的转变:
首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然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再回到「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
可能你会问,最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跟最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象是一样,认知也是一样,
那分别在何处呢?甚至会把它的概念简单化来说,首先是见到A,
然后见到它不是A,最后却见到它是A。
那么最初的A,跟最后的A,
不是相同吗?又何必多此一举?

我们看一件事物,事物透过光线投入我们眼球里的视网膜,
视网膜将接收到的讯息传达给大脑,
大脑就会给那件事物作出判断和辨认,视觉上如是,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亦如是。
我们与事物之间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
在唯识的角度说,就是识〈身心、自己〉与境〈客观对象〉、
能与所的关系〈能与识、所与境同义〉。
于是我们看到山的时候,大脑就判断它是山,
我们看到水的时候,大脑就判断它是水,
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

山之所以为山,水之所以为水,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分别,
赋予它们名字,把这种形状的事物称为山,把那种形状的事物称为水,
我们不会把山的东西称为水,也不会把水的东西称为山。
我们只会看到种种「色」
〈意指客观上的「有」,又称为「假名有」〉的表面,
而执着它们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即为虚妄分别。

不论是禅宗还是中观,甚至说是佛教任何一个宗派,
都叫我们破除虚妄分别不要执着于极端的「色」的存在;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那究竟是甚么呢?
「色」是建立于「空」〈客观上的「无」〉的基础上,
「空而不空〈『色』〉」。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
唯识思想说:「万法唯识」,境〈与「色」同义〉是识的表现,
就是说所有我们看到的「色」其实并不存在,是「空」的,
只是识〈身心、自己〉反映出来的一种映像,它不外乎是识,
那么如果我们把山和水,都看成是由「空」所产生出来的,
那就变成「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

然而当我们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是「空」的时候,
我们确实否定了客观世界,却反过来执着于「空」的存在,
也就是说「空」变成了「有」〈此有并非客观上的「有」〉。
初期佛教的缘起论,甚至《般若经》也有提及过,
万物从「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强调一切法具有缘生起灭的过程,
然而龙树主张「色」〈称为「俗谛」〉和「空」〈称为「真谛」〉
是同一层次的两个点,没有先后次序,它们是相对却又是一体,
都不是应该执着的对象,「色」既非「色」〈「非空」〉,
「空」既非「空」〈「非色」〉,「色」「空」不二。
我们看事物,总是以自我作为主体,对象为客体,
这样就出现主客的二元对立,这里说的作为主体的我,
并非真实的我,而是虚妄的我,
只有在了解到以自我作为主体去观察事物时自我即为虚妄的时候,
真实的我才会成立。即是说,若果能够超脱这种主客二元对立,
我们就能得到另一层次的「空」;
可是这种「空」,并非终极的「空」。

且说中观思想有所谓「四重二谛」,
据嘉祥大师《大乘玄论》,概括如下:
第一重二谛:以「假名有」〈「色」〉为俗谛,以「空」为真谛。
第二重二谛:以「空」「有」为俗谛,以「非空非有」为真谛。
第三重二谛:以「二」与「不二」为俗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第四重二谛:以「凡有言说」为俗谛,「言亡虑绝」为真谛。

第一、二重二谛在上面已有提及。
第三重二谛的「二」,是指「依他性」、「分别性」,「依他性」
指依他缘生,「分别性」则是虚妄分别,
这一点用唯识思想去分析比较适合,在此暂且不说。
第四重二谛指是的,终极的「空」是不能被言说,
不能被思维的,才是真谛〈真正的教法〉;
任何以言说或思维的方式去表达「空」的概念,
只不过是为了因应众生机根而设的俗谛。这种不能被言说,
不能被思维的终极的「空」,
就是中观所说的「法空」、「我空」、「空空」,
也是禅宗所说的「绝对无」〈又称「究竟无」〉的境界。

佛教教我们破除对于一切法相
〈包括任何形式的「空」「有」〉的执着,
乃至于心无所住,即能灭尽烦恼,到达涅槃。
因此当我们放下对「色」「空」或「有」「无」的执着,
那么,见山仍然是山,见水仍然是水,原来即如此。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1475442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3 09:13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任何以言说或思维的方式去表达「空」的概念,
只不过是为了因应众生机根而设的俗谛。这种不能被言说,
不能被思维的终极的「空」,
就是中观所说的「法空」、「我空」、「空空」,
也是禅宗所说的「绝对无」〈又称「究竟无」〉的境界。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3 09:1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823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