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慧律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
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
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
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
“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
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
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
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
大振宗风。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别注意。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
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
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着无住,又落于偏空。
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
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
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
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
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
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
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
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
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着相,
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
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
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
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
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
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诸同学!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
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
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
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
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
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
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
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
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大家现在修的是心地法门,
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
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
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
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
而总不能放下者,何故?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
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
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
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
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
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
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
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
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
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
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诸同学!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
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
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
此时之心,即是报身。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
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
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
度尽一切,而不着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