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從阿含經看圓覺法之性相如如
從阿含經看圓覺法之性相如如
吳耀宗: 性者,在未出生世間以前,我們還沒有身體, 或許只是一無形的靈知種子,不知其名,喚為本性或本心! 及至出生有了身體,此時本性仍是本性,只是多了一個身體, 並非本性出生了。而身體是四大和合而成,終將歸還大地, 此時本性仍是本性,只是恢復了原來沒有身體的本性,並非本性死亡了。 故本性不生不滅,有身無身一樣清凈(無染、凈之名)。 本性無形無相,應物而現形,故亦無自性性。方便故,稱名本性。
相者,世間事物。有成必有壞;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 故成敗、起落、生死,自然成了亙古以來,恒常不變的真理。
既然,心性始終清凈,而境相亙古不變, 此兩者應是心不礙境,境不礙心的,性相自如如! 則此心性來去自如,來如無來,去亦如無去,如來亦如去, 則此心性應稱名為如來!曾幾何時,此心性執著於相, 而以身體為自我,使其心墮入了輪回身。為保護自我, 而生愛成憎壞,愛起憎落,愛生憎死等。 但境相依然有成必有壞,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 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恒常不變的真理。此時,因眾生墮入輪回, 而以輪回見,妄見境相如此的無常,本來真常的真理, 頓時化為無常的諸漏,冤枉承受一切苦厄而不自知, 故無明漏及諸欲漏(煩惱),油然而生。
若欲恢復清凈本性,須觀此身如泡沫不能久留。 此無常諸法是空幻無實體,因心不礙境,境不礙心故! 雖有此身,但心已盡生死。雖仍行世法,但梵行已立。 若此事已辦到了,即名不受後有!但以此正知見, 去除無明漏心及諸欲漏,方能恢復如來性。無明漏及欲漏本不生, 但既已妄生則須滅,方能盡生死。(出輪回) 故阿含經曰:“恒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滅; 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 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 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有漏心便得解脫,有有漏心、 無明有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又: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 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 是謂名為空三昧。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 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 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 是謂名為無願三昧。”“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 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 得此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若能如實知性相本如如,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必能入維摩詰經, 及一切大乘經典法要,進而貫通一切法。雖有此身,心已盡生死; 雖處居家,心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心常修梵行;現有眷屬, 心常樂遠離;雖服寶飾;心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心以禪悅為味; 若身至博奕處,心則以度人;受諸異教,心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心長樂佛法;但若心著相,則難明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