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从阿含经看圆觉法之性相如如
从阿含经看圆觉法之性相如如
吴耀宗: 性者,在未出生世间以前,我们还没有身体, 或许只是一无形的灵知种子,不知其名,唤为本性或本心! 及至出生有了身体,此时本性仍是本性,只是多了一个身体, 并非本性出生了。而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终将归还大地, 此时本性仍是本性,只是恢复了原来没有身体的本性,并非本性死亡了。 故本性不生不灭,有身无身一样清净(无染、净之名)。 本性无形无相,应物而现形,故亦无自性性。方便故,称名本性。
相者,世间事物。有成必有坏;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 故成败、起落、生死,自然成了亘古以来,恒常不变的真理。
既然,心性始终清净,而境相亘古不变, 此两者应是心不碍境,境不碍心的,性相自如如! 则此心性来去自如,来如无来,去亦如无去,如来亦如去, 则此心性应称名为如来!曾几何时,此心性执着于相, 而以身体为自我,使其心堕入了轮回身。为保护自我, 而生爱成憎坏,爱起憎落,爱生憎死等。 但境相依然有成必有坏,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 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恒常不变的真理。此时,因众生堕入轮回, 而以轮回见,妄见境相如此的无常,本来真常的真理, 顿时化为无常的诸漏,冤枉承受一切苦厄而不自知, 故无明漏及诸欲漏(烦恼),油然而生。
若欲恢复清净本性,须观此身如泡沫不能久留。 此无常诸法是空幻无实体,因心不碍境,境不碍心故! 虽有此身,但心已尽生死。虽仍行世法,但梵行已立。 若此事已办到了,即名不受后有!但以此正知见, 去除无明漏心及诸欲漏,方能恢复如来性。无明漏及欲漏本不生, 但既已妄生则须灭,方能尽生死。(出轮回) 故阿含经曰:“恒自谨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灭; 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 已生无明漏便能使灭。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闲静一处, 恒自觉知而自游戏,欲有漏心便得解脱,有有漏心、 无明有漏心便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又: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 是谓名为空三昧。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 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 是谓名为无愿三昧。”“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 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 得此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若能如实知性相本如如,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必能入维摩诘经, 及一切大乘经典法要,进而贯通一切法。虽有此身,心已尽生死; 虽处居家,心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心常修梵行;现有眷属, 心常乐远离;虽服宝饰;心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心以禅悦为味; 若身至博奕处,心则以度人;受诸异教,心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心长乐佛法;但若心着相,则难明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