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0年的冬至是陽曆的2010年12月22日,農曆的十一月十七日!
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
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的重視。
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擧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
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
安身靜體”的節日。
如今,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别,但冬至的過法大致是相同的。
河南人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相傳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黄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至今南陽仍有“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額外資訊補充】~(養生保健姊妹帖推薦)~
《秋冬養生系列藥膳》
/reads.php?...27871
《家庭保健藥膳製作400法》
/reads.php?...27572
《中華家庭藥膳》 中醫養生軟體集中帖
/reads.php?...27687 PS:如您覺得還不錯,就請獻朵花或推個薦吧~感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