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書
|
分享:
▼
x0
|
[成人] 痛經
生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部,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者稱痛經。常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且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西醫一般將痛經分成原發型及次發型。原發型痛經是指經來疼痛但無明顯的生殖器官病變者,多見初經後一至二年開始出現。 大多與內分泌失調或精神因素有關。 次發型痛經是指經來疼痛伴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子宮內沾粘、或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異常等,多發生在初經後較多年。 中醫對痛經的病因闡述則認為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不通則痛」。若因氣血虛衰,造成衝任胞宮失於濡養則為「不榮則痛」。 中醫的辨證分型包括: 1.氣滯血瘀 即骨盆腔的氣血循環不好所致。此種疼痛大多很劇烈,小腹或脹痛或刺痛,甚至痙攣痛,且經血中常伴有大量血塊,血塊排出不暢則疼痛加劇,塊下痛減。一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即屬此型。此種病人最忌自行服用四物湯、八珍湯、中將湯或十全大補湯。因為不當的進補會讓子宮更加充血,肌瘤會更形擴大,子宮內膜異位所造成的腹腔及骨盆腔沾粘也會更加嚴重。 2.寒凝胞中 經期冒雨涉水,或經行貪食生冷,或平時過於貪涼,或生活環境過於濕冷,導致經血為寒所凝,滯而不行,排出不暢而引起疼痛。臨床表現為經行小腹冷痛,熱敷、喝熱茶或熱薑湯則疼痛可稍緩解。可伴隨經行怕冷身痛,經量少,經色暗黑有塊。此型之病人平素最忌貪涼飲冷,尤其經前及行經期間生冷瓜果及冰涼飲料絕對不可碰,並注意保暖,以防胞宮再次受寒。 3.濕熱下注 常見於平素反覆骨盆腔發炎,陰癢,帶下味臭、量多、色黃綠、質黏稠,或帶下似豆腐渣者。此種濕熱體質的人,經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並伴隨經質黏稠味臭,或可見黏膜狀物排出。此證型之病人骨盆腔長期發炎,代謝廢物堆積體內,應先清除體內垃圾,不適合急於進補,所以最忌自行燉補。除了用藥清熱利濕之外,應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飲食方面要避免寒涼之品,以免阻礙血循,影響代謝。燒烤炸辣或溫補上火之品也要少吃,以免發炎反應更嚴重。 4.氣血虛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後氣血俱虛;有些人可因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症,造成經血流失過多而貧血。此型之痛經,多見於經前或經淨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經量少,色淡,質稀。可伴見頭暈眼花,神疲乏力。屬於此型之病人若要進補,可經醫師診療之後,服用益氣補血之品。 5.肝腎虛損 素體肝腎本虛,或多產房勞損及肝腎。可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經量少,色暗。伴隨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腹空墜。此型之病人應以滋補肝腎為主,並避免熬夜,房室過度。飲食要避免溫燥傷陰之品。 痛經的病因複雜,容易反覆,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更要有耐心與醫師配合治 療。除了用藥之外,平時應注意精神的調養及情緒的管理;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熬夜;經前及經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 應堅持週期性治療,中藥不似西藥止痛劑,乃依不同體質狀況給予不同藥物調理,有耐心服藥的話經行疼痛會逐月減輕,終至消失。 中國醫藥大學 附設醫院 中醫婦科 陳怡文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