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
孔雀魚的繁殖週期相當短,從幼魚到具繁殖能力的成魚僅需2-3個月,因此在改良魚種體態、色澤..等,也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果。
孔雀魚會吃食同伴所生之幼魚,甚至連自己所生之幼魚亦同,故培育時需特別注意懷孕的母魚,適時隔離於陰暗處,並放於水草缸中待產,可獲得最高的生產存活率及仔魚收穫率。
孔雀魚是卵胎生的魚類一胎約可生數十尾幼魚,從母魚的年齡、體型、健康情形來判斷,初次生產的母魚通常只會生 10-20 尾左右,如是體長超過5公分的成熟母魚,生上百隻是不成問題的。
學名
Poecilia reticulata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Peters, 1859 棲息深度 0 - 1 公尺
中文名 孔雀花鱂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花鱂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66 Poeciliidae 食用魚類 否 大陸名 孔雀花鱂
模式種產地 Guayre R., Caracas, Venezuela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孔雀魚、胎鱂
世界分布 南美 台灣分布 南部
最大體長 3.5 cm 棲息環境 淡水
同種異名 Acanthophacelus guppii, Acanthophacelus reticulatus, Girardinus guppii, Girardinus reticulatus, Haridichthys reticulatus, Heterandria guppyi, Lebistes poecilioides, Lebistes poeciloides, Lebistes reticulatus, Poecilia reticulatus, Poecilioides reti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典藏標本 NMMSTP00839. NMNSF00912. NMNSF00913. NMNSF01548. 下載xml檔4筆 下載txt檔4筆
英文俗名 Gupp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頗為平直。口小,斜裂,下位;口裂遠不及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6-28;背前鱗11-13。雄魚背鰭鰭條常會延長,雌魚則小而圓,背鰭軟條數7-8;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交接器僅略長於腹鰭長,雌魚則正常的扇形,起點在背鰭起點略前,鰭條數8-9;胸鰭鰭條數13-14;腹鰭腹位,鰭條數5;雄魚尾鰭外形變異很大,隨品系而有不同;雌魚則大多呈長圓形。體黃褐色,具有金色光澤,但體色的變異很大,常具有鮮麗的橘黃色或藍青色斑紋。成長後雌魚的體色較單調而半透明,如同大肚魚一般。
棲所生態 棲地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之外,甚至在市鎮的下水溝可發現。孔雀魚繁殖能力強,並能耐受污染的水域,具群集性。雜食性小型魚種,以藻類、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原產於南美洲,因做觀賞用魚而引入台灣,現已繁衍分布於台灣西部河川下游及湖沼與溝渠中。
漁業利用 普遍受歡迎的小型觀賞魚類,在人工培育下,已衍生出多樣的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