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非预期性出售公债,短期内会造成哪一种影响?
>答案是:利率上升,投资水准下降,国民生产毛额下降
>请问其逻辑是什么呢?而非预期和预期,影响会不同吗?
有句话说: 搞不懂就问人, 搞得懂就答人。
小弟提供一点浅见,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能了解认同吧?
出售公债,就是拿公债去换钱,
可贷资金市场上的钱就会减少,
想要借钱的人就必须提高利率来争取有钱可借的人的青睐。
这边的"投资水准下降",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实质投资"的减少,
(详情请看各大总体经济课本第一章关于国民所得的说明。)
因为想要设置机器设备、厂房的人都借不到钱或成本很高,
自然投资水准下降啦。
(得借400万元才能买的房子,每年的利息从20万变成30万,相信你也会不太想买了吧?)
>国民生产毛额下降
国民生产毛额(Y) = 消费(C) + 投资(I) + 政府支出(G) + 净出口(X-M)
利率增加,消费减少(很多人不敢刷卡,买房子啦)(减少)
投资减少(是实质投资减少了,金融投资只是货币流动不影响实质产出。)(减少)
政府支出增减是要看财政政策是扩张或是紧缩,与出售公债(货币政策)无必然关系。(不变)
净出口是商品的出口减进口,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是受物价的影响)。(不变)
国民生产毛额,总合来说当然是减少啦。
>非预期和预期,影响会不同吗?
上面这些都是非预期的情况,
因为若是在政府出售公债前大家都预先知道的话,
利率在消息走漏的时候就立刻上升了(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
等到真正出售公债时,
该涨的都涨了,该减少投资或消费的早就决定不投资不消费了,
反而变成一点效果都没有了。
(不会因为现在出售公债,利率再上涨一次。)
补充: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预言」之先驱理论为「Thomas 定理」(Thomas theorem):It is not important whether or not the interpretation is correct -- 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
美国人Merton 所举的例子: 某家正常经营的银行有一天不知为何缘故突然门庭若市,上门的客户之中有人见状而起了疑心。「事有蹊跷」的推论很快地演变成「这家银行即将倒闭」的谣言。听信或宁可相信谣言的客户大量涌入银行挤兑,挤兑人数之多使银行倒闭之说更显得可信,因而引来更多提款自保的客户,最后银行因无法提供足量现金而宣告倒闭。
物价有时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展身手的舞台。商家因预期物价上涨而囤积货品,货物因供给量减少而价格上扬,而如果还有大批消费者见状展开抢购,那么涨幅可能还会更大。
节录编辑自
http://blog.roodo.com/elysi...45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