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28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54ej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能治病也能致病 皮質類固醇的功與過
2005.04.08  中國時報

蔡呈芳(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

  1952年起,合成的類固醇氫化可體松開始被使用,由於與傳統藥膏相比有著不黏膩、方便、迅速及不影響外觀等特性,迅速普遍被使用。1955年則有口服的prednisone上市,至今仍是最主要的口服類固醇。

  初期的類固醇藥物消炎強度不足,但從1958年起triamcinolone上市,1963年則有betamethasone valerate出現後,類固醇成了外用消炎製劑中最廣為使用的一種。


  藥效加強後 廣泛用於皮膚疾病

  類固醇之後的發展則是朝強度發展,先有fluocinonide,1987年葛蘭素藥廠製造clobetasole propionate及之後的halobetasole propionate,將類固醇強度推上頂峰,幾乎只要不是皮膚感染症,其他所有皮膚病可說是無堅不摧,因此使用普遍,在台灣的健保用藥中,至今至少有150種品項是含有這種頂級強度的成分。

  外用皮質類固醇有主要五種活性:1.抗發炎;2.抗搔癢;3.抗增生作用;4.血管收縮;5.免疫抑制。但在強度增強下,其抗增生的作用則會引起皮膚萎縮,而大範圍使用下產生全身性吸收,會出現內分泌失調及骨質疏鬆。

  因此,類固醇的濫用似乎成了眾矢之的,民眾甚至醫師都產生了所謂類固醇恐懼症,因此,近二年來當新的非類固醇外用免疫調節劑,也就是所謂TIM上市後(如普特皮、醫立妥),類固醇似乎逐漸失去競爭力。

  TIM會抑制免疫 恐有致癌危機

  TIM不會有皮膚萎縮的問題,也因為分子較大及脂溶特性,全身性吸收少,然而TIM卻有著更強的免疫抑制功能,一旦吸收後對局部免疫力,甚至全身免疫力的長期影響其實都還難以察覺。為了抑制目前對TIM的使用狂熱,美國FDA接受小兒科醫師的建議,提醒消費者這些TIM有著潛在致癌的可能性。

  其實仔細審視美國FDA所公布的資料,TIM臨床正常使用下致癌的證據薄弱,然而就另一方面來看,外用類固醇使用超過50年以來,這方面的安全性反而更高。而且挾著類固醇半世紀來研究的優勢,新的一波類固醇風潮其實也在逐漸成形。

  降低後遺症 藥效更具選擇性

  因此,目前新發展的類固醇已不再單以強度為唯一考量,而走向低全身性吸收,或吸收後會迅速分解,或只消炎而不會引起皮膚萎縮等方向研發。例如研發中的選擇性糖化皮質皮質醇受體促進劑(SEGRAs),就是以選擇性的消炎而不會引起皮膚萎縮及血糖升高。

  又如硝化類固醇,效力是prednisolone的10倍,且不會活化噬骨細胞而導致骨質流失。微脂囊包裹的長效類固醇可選擇性進入發炎部位。此外,細胞膜類固醇受體的發現,讓類固醇的作用更具選擇性。

  藥就是毒,只要是能夠治療疾病,就可能會影響正常生理功能,不論是中藥、西藥、甚至是健康食品,乃至一般食品。民眾在接受各式各樣的醫療訊息時,也應該與您的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尊重專業的建議,才能真正成為醫療資訊普及的受益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04-08 19:4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940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