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06894
|
分享:
▼
x0
|
[中彰投] 大里咸菜巷
大里在台湾早期是有名的咸菜产地,位于大里市公所对面的将军二巷,就是咸菜生产的聚集地,叫做「咸菜巷」,入口的福德祠和老树是明显地标,目前仍有两户人家制作咸菜,形成老街特色,地方人最近不但记录这段历史,还发起老街巡礼活动。
大里市的咸菜兴盛期是在台湾光复以后,那时候还叫做「大里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腌渍咸菜的木桶,口径有8台斤,高度在7台尺左右,一次可以腌渍1万台斤的咸菜。
大里市公所表示,咸菜的发展原因有三,一是当时没有冷藏设备,为了储存食物,留着以后吃,于是发展出酱咸、腌渍的技术;二是农民在二期稻作休耕时比较清闲,每年11、12月间就种植生长期短又容易照顾的芥菜,当成副业,只要50多天就可以采收,这么庞大的收成量,无法一下子销售完,因此腌渍成咸菜;三是腌渍咸菜的成本很低,所需材料只有盐,人人都可以做。 大里咸菜早期可是赫赫有名,民国54年以前,全台的咸菜大都来自大里,直到民国55、56年,大里芥菜「生病」,腌渍后的芥菜竟呈黑色,无法继续生产,因此咸菜腌渍的大本营就移到屏东水底寮,许多南部农民都到大里购买腌渍咸菜的木桶,可惜好景不常,水底寮的芥菜也得病,盛况就此结束。
后来,咸菜重镇又移转到云林县,这时改用口径约20台尺、高12公尺的水泥桶,一桶一次可腌渍4万台斤,又为了节省一层芥菜、一层盐的排放时间,盐分比例提高,每6百台斤芥菜,要放12到15台斤的盐,风味却不如传统做法。
大里市公所对面的将军二巷,过去就是咸菜的聚集处,又叫「咸菜巷」,位在七将军庙、福兴宫后方,如今还有两户保有这项副业,维持传统的制作方法,每1百台斤芥菜用6到8台斤的盐,先晾晒芥菜,再用一层芥菜、一层盐平均铺放堆高,最后搬来大石头「压顶」,让芥菜发酵,就成了风味绝佳的咸菜。
地方人在乡土教材中,记录这段风光的咸菜历史,大里市立图书馆举办的单车采风活动,也将咸菜巷列入参观重点之一,玩家记得造访大里市时,别忘了一探咸菜巷感受老街风华,顺道买些具有传统味的咸菜,自用、送礼都不错。
地址:台中县大里市将军二巷 电话:大里乡公所04-24061705 开车路线:从国光路遇下新街右转过大里市公所斜对面的福德祠巷内即为旧称的「咸菜巷」现则称之为将军二巷,从将军二向往内走即为当地着名有200多年历史的福星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