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体相用三大(上)
西元二○○三年八月十四日讲于瑞音佛堂
郑振煌 讲述 常 照 整理
体、相、用三大,只有中国佛教才讲,南传与藏传佛教是不谈的。
《大乘起信論》 卷一說:「摩诃衍者,总說有兩种。
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 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是 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 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
谓如來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
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 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中国佛教的智慧很高,
其理論 不在藏传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现象,可由体、相、用去了解,
这是非常管用的。 体是万法的性质,万法皆无常,故为空性;
相是表现出來的现象,凡是用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
可以見闻嗅尝触觉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
不同的相,有不 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
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 用;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样了,
它的功用会让佛教徒产生恭敬心,而顶禮、膜拜。 因为相的不同,
其所产生的功能亦不同。修行者要不着相,要能体会空性,
当然 会去恭敬一切众生、一切法界。
不論怎么讲,不同的相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譬如身为老师的人,
在学校内就是 老师,在学生的面前是老师,受人尊敬;
但回到家裡,在父母面前,就不是老师 了,
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学去帮老师拿便当。在搭公車时,
也不可以因为是老师而 不让座老弱妇孺。
人们因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样。
不着相才能全体大用
佛家为什么不执着相呢?因为无相以后,功能才能无限大;
否则如果认为自己了 不起,执着扮演那个相,
就只能发挥那个相的作用,如公司董事长回家后就不会 打扫、
倒垃圾了。若执着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发挥不出來。
佛教要我们不着 相,原因就是要展现无量无边的相,
因此发挥无量无边的功能出來。
因为我们要 服务众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处理问题时,
都可以由体、相、用三个角度切入。
佛法中有些法门是由体大來修的,有些法门是由相大來修的,
有些法门是由用大來 修的。我们修某法门时,
要了解它是由体大、相大或用大切入的,不然我们会混 淆。
什么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个相就会有一个功能。
从用大切入的 法门,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宝加持,
这些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法门,属于信 愿门。即我对佛法有信心,
对某尊菩萨、佛有信心,对某部经典有信心,无論别 人怎么讲,
我就是相信有西方极樂世界,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
相信《法华 经》的功德是无量的。不管别人怎么說,我不管,
因为我是信愿的,有很深的信 心与愿力,敢承担事情。
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对一般大众很有效,
因要一般大 众禅坐、研究佛经,较不可能。
但若告诉他们要好好拜佛、念经、拜忏,佛菩萨 会帮助你,
大部分人会接受,而且容易有相应、感应。因为若心诚恳,
一定有感 应,这是从用大的角度來修的。
第二种是由相大的角度來切入,譬如观像、拜佛、
观想某一尊佛或极樂世界的正 依庄严,属于慈悲门。
因为看到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像,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來,
有什么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观音菩萨报告。
为什么西方三圣的像要放在臨 终者的身旁让他们看?
因为阿弥陀佛现慈悲相,
用慈悲慈祥的相让每一众生都能 够得到心理上的依靠。
这是从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再來谈体大,体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寂静。
所谓寂静就是内心很安定,不 受四周环境的影响而动。
内心如如不动,尽管外面环境一直在纷纷扰扰,
但内心 寂静、如如不动,就是属于体大。体大的修行是观空性,
譬如用般若智慧观照, 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
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契入空性。
如《金刚经》 所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見诸相非相,即見如來。」
这就是从体大來修, 它不提信愿,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
若見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相大, 每看到某一相,
即知此某一相并非真实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來。
因为众生都执 着外相,无法見到实在的相,众生无法看到空性,
因此随外相起心动念。
由三大切入修行
佛教所讲的体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完全的如來性。
空性、如來性是无形 无狀无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
都无法說明佛教所說的体大。因此我们无法了解 体大,
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为一般人无法了解体大,
告诉你毕竟空性、 毕竟无我,說人无我、法无我,
普通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
一般人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
发愿就好了,一定 有感应的;相大要看慈悲相、庄严相。
为什么說西方极樂世界要依报庄严?正报庄严?
那裡的环境都很庄严,众生都是大菩萨,都是不退菩萨,
因它呈现相大。 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体大是最难修的。
体大是要了解一切诸法毕竟空性, 要由诸法毕竟空性來練习。
《金刚经》或《心经》,虽然文字很简单,
但和我们的 邏辑观念及生活经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金刚经》 、 《心经》所說的是体 大的修行方法,
体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门,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观照的智慧。
般若三分
智慧可分成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是体大。二是观照般若,是相大。
三是文字般 若,是用大。一切经典,尤其是般若经典,
是佛陀用实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 心),用毫不执着、
完全超越的毕竟空性智慧,根据众生之根机需要所說或开示 的话,
即为文字般若。后代人写成文字或翻译成中文或其他文字时,
就有相用。 后代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即根据文字般若,
去了解知識上的真理是什么。接 着要时时刻刻提起观照般若,
提起观照的智慧去观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碍。
如《金 刚经》所說:「若見诸相非相,即見如來。」
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
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们要不受外相影响。
我们知 道外相是因缘所生,知道一切现象都是空性。
我们从师父或从经典得到文字般 若,
进一步时时刻刻要起观照般若,起了观照般若之后,
就可以契入实相般若。 故我们說佛陀是依照实相般若,
将他所体会到的真理說出來,为了让弟子听懂,
根据弟子的根机而說出來的就成为文字般若。
后代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由文 字般若下手,
时时刻刻起观照。观照时心要很清楚,
了解能够被見闻觉知的都是 外相,进而分辨什么是体,
什么是相,什么是用。要知道一切万物之体都是空性,
因为一切万物一直在变化,都是无常的,
它没有可以单独存在的特色,这就叫做 体大。
我们将体相用三大拿來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很管用。
碰到一个情境,碰到一件事 情就去思考体相用三大。
体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用大是根 据相而來的。
心識的观照
为什么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因为若不修行时,我们的心 就妄想纷飞,叫做意識。
心理学家說意識中尚有下意識、潜意識。
原始佛教說有 五識、六識,大乘唯識学称有八識,
《大乘入楞伽经》、《决定藏論》等又立庵摩 羅識为第九識,
后來《释摩诃衍論》更立一切一心(或称「一一識心」)
为第十 識。我们就用八識來說明前六識在心理学上只是表面意識;
第七識是心理学上的 下意識,我们常說下意識的动作,
因为第六意識源自第七意識,时时刻刻受第七 意識的影响,
非常微细,我们经常不了解为何下意識有动作出來,
因为我们是受到下意識的作用。
第八識也许可以等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識,
不过第八識的功能比 潜意識还來得深广,
因为它包括了过去世、现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相续流转,
将 过去的身口意业一直带到未來。
就表面意識來看,众生的眼耳鼻舌身五識作用在了别外境。
五識和第六意識一起 产生作用时,称为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会看到一 件东西;
我想要听你讲话,你讲的话我才听得到;我若不想听你讲话,
你大声按 喇叭,我都没听到,因我的心已经跑掉。
見闻觉知一定要先有作意,作意就是注 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
永远受外境影响,一个人要闭关,要孤独下來是很不容易 的。
我们的五官很忙、很散亂,一定要有个依靠,
譬如回家一定要看电视,若能 二三十年不看电视,
能不受外境影响,那一定是个大修行者,要闭关实在不简单。
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强,超越时间与空间,
最难掌握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受到空间的影响。
前五識会受到时空的影响,时间只 能在当下,地点只能在此地,
我们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听到当下的声音。九缘 生眼識,
八缘生耳識,七缘生鼻舌身識,这些五識的生起都要靠外在的境缘。
但 第六識的生起只要五缘(五俱意識作用)
或四缘(独头意識作用),其境缘则是 内心的法尘。
我们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时候的事;
也可以计 画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
未來的事都可以在那儿胡亂聯想。我们可以超 越空间,
现在想的不是佛堂内的事,可以想到家裡的事,想到高雄的事,
想到美 国的事,什么都可以想。
所以第六意識的心超越时间空间,最难处理,最难掌握。
我们能看到一件东西,一定要眼睛接触到一件东西,
与第六意識加在一起,才能 分别是什么东西。
但第六意識要想看东西时,可以不需要眼睛,
眼睛闭起來就可 以想了。甚至在睡觉时,第六意識还没休息,
还在作用。第六意識的作用除了五 俱意識与前五識一起作用以外,
还有独头意識作用。
独头意識不和我们的眼耳鼻 舌身等器官一起作用,而是单独跑出來的。
体相用三大(下) ◆ 郑振煌 讲述 ◆ 常 照 整理
二○○三年八月十四日讲于瑞音佛堂
独头意識作用 人的意識难掌握是因为有独头意識。
独头意識有四种: 第一种叫做散位(散亂)独头,就是打妄想。
众生几乎没有不打妄想的,故修行 人必须时时提起正念,
时时观照。因为我们都在打妄想,念佛时打妄想,
坐禅时 打妄想,參加法会、拜忏时也打妄想,时时都在打妄想。
白天打妄想,晚上也打 妄想,都在胡思亂想。因为它是独头意識,
可以不受眼耳鼻舌身之影响。眼睛闭 着可以打妄想,
睁着眼睛也可以打妄想。打妄想非常严重,因此修行得将妄想心
去除掉。 第二种叫做梦中独头,即在睡觉时,
第六意識依阿赖耶識中的业力习气对外境的 刺激去想像。
譬如睡梦中听到狗吠声时,就开始产生很多聯想,
在梦中开始打妄 想,想到过去曾被狗咬过,
所以妄想那只狗会來咬我。 第三种是定中独头,
当我们禅坐时会有很多境界、现象出來,若我们不了解佛法,
会执着定中独头意識所产生之相而骄傲,认为自己有境界了,
以为做仙人了,已 有神通了,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在佛家來說,
这只不过是定中独头意識。独头意 識简单說是自己在打妄想,
定中独头则是在禅定中打妄想。
因此师父才会告诉 我们在禅定中見到任何相时,
都要看成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幻相,没有 任何相是真的。
第四种是狂亂独头,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生理上有疾病,
因其脑细胞已经病变而 产生独头意識,致使在自己虚妄、
想像出來的境界中打妄想,很多人有幻视、幻 听、幻觉等。
我们若不修行,不是起五俱意識作用,时刻忙着見闻嗅尝触,
就是起独头意識作 用,时刻在打妄想。
因此修行就是不要起五俱意識作用或独头意識作用。
前者即 不要受眼耳鼻舌身的左右,不要被五尘牵着走。
《楞严经》說:「返闻闻自性。」 指观世音菩萨修行时,
譬如听海潮音,没有被海水声牵走,没有被妄識骗走,
可 以返回观照内心,闻自性,进一步去观,最后观到自己的佛性。
直觉而不起意識作用 修行的要領,第一不要被色声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所带走;即心勿被外境或五官 带走。自己要能做主,
知缘起法,缘生必然缘灭,是无常变化的,
对一切现象都 不要执着,即不要产生五俱意識。
其次,不要产生独头意識,即勿打妄想,勿胡 思亂想。
一般人不是独头意識,就是五俱意識。
修行要領就是要跳开五俱意識, 跳开独头意識。
这时是什么狀态呢?这是观照般若,就是用正念看待一切,
心头 保持安定,时时刻刻以智慧去观照、观察所有的境界。
心永远都是清明的,永远 都是智慧的,永远都能看透外相,
能够进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最难证得的。
乍看《金刚经》、《心经》很难了解,
因其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反,完全违邏辑。
如《心经》說: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識……无色声香味触法。」
人 哪有不起身心作用的?世间怎么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不生不灭」,世间哪有不 生不灭的?人有生就有死;
「不增不减」,哪有不增不减的?
每样东西都会变化, 怎么說不增不减呢?啊!原來《心经》、
《金刚经》是在讲体大的现象,是体大的 修行方法。
体大的修行方法,即依照文字般若起观照,因而契入实相般若,
实相 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分析任何一件事情,
都可藉由体、相、用三大來分析。体大的修行法门是智慧门,
相大的修行法门是慈悲门,用大的修行法门是信愿门。
这三门本來是一个,是由 不同角度所表现出來的。
为什么会有相大?因为相大是体性空,因缘和合而呈现 一个相,
一个相必然会有一个用。我们拜佛、供佛等等,都離不开体相用。
实相般若解脱自在 什么人才可以解脱?只有体证、
经验体大的人才能解脱。若只在相大、用大上用 功固然很好,
但还是没有办法毕竟解脱。你可以由相大进入,或由用大进入,
最 后还得进入体大修行,一定要进入智慧。若未进入智慧,
则永远受相和用的影响, 永远无法解脱。
智慧是一切的基础,亲证体大非常重要。
「大」是佛教的名词,这个大不是与小相对待的大,
若是与小相对待的大就不够 大,因为再大都大外有大。
这裡的大是绝待的大,是绝对的大,不是比较來的。
以现代话來說,大就是普遍性的意思。 万法的体大是空性。
什么是空性?空性可以分成二种,一种是物理空,
一种是心 理空。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空性智慧。
空性智慧可以了解二种空,一是物理 空,一是心理空。
物理空是由物理、物质〈佛法称为色法〉角度看,
一切现象都 无自性,不断在变化,都是无常,都是无我,
这是物理空。 物理空是一种理論、知識的了解,
修行者要由物理空了解一切诸法是无自性,都 是空性,
缘生缘灭,都在变化。认識够深够彻底,我们的心理就不会执着,
就不 会被这些色法、这些物理、这些现象所限制。
心就可以放下,能放下者就能真正 自由自在,得到解脱自在,
此为心理空。我们所要证悟的、所要达到的是心理空。
从物理空进入心理空 物理空可以从现代科学获得解释,
但是现代科学无法让我们进入心理空。现代科 学会教我们物理、
物质是空的,但教我们心理越來越执着,与佛教目的完全相反。
佛教教我们了解物理空后要进入心理空,不要执着
,知道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 要放下,要创造善因缘,努力打拚,
去帮助人,去上进,去修行。若我们没达到 自己理想的目标,
也不要气馁,因为因缘没成熟。因缘是甚深甚微妙,
因缘若未 到,无論怎样努力都没用。若因缘条件和合,
很快的,事情自然一切都顺顺利利。 因缘不和合时,
就要想到佛家讲的空性。我们要由物理空进入心理空,
心理空就 是佛陀、菩萨证得的空性,不执着,可以放下一切,
而且对空也可以放下,故可 以放下,可以提起,
可以承担一切责任,但一切责任对他们來讲不是责任,
不会 构成他们的负担。我们明知物理是空,
但我们心理都没有空。诸位朋友!
我们修 行是从理論上探讨万法是物理空之后就要契入心理空,
心理千万不要有任何负担。 佛教的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
但契入的门路不同,或由用大,或由相大,或由体 大來契入。
修相大慈悲门的人,千万不要歧视修用大的人,
也千万不要不相信修 体大的人。修体大智慧门的人,
千万不要看不起修相大的人或排斥拜忏的人,认 为人家迷信,
其实那是由用大进入的。
修用大信愿门的人也不要认为修相大的人 濫情,
或修体大的人唱高调。充分了解整体佛法的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获 得解脱。随时观照,
随时了解体大、相大、用大,如果自己是在修体大的法门,
也要能够接受相大、用大的法门。如此,就可以当一个很完美、
很圆融的修行者。 牟尼之意就是寂默、寂照、寂静,
称之为体大,就是空性;释迦是能仁,其意为 用大和相大。
佛有法报化三身,三身不一不異,即体相用三大合而为一,
佛是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叫做佛?佛就是智慧圆满,
慈悲圆满,力量圆满,即 智悲力皆达到圆满之境地。
法报化三身修行法 如何了解佛是体相用三大圆融无碍?
佛有法身佛,指的是体大,
供养偈中有「供 养清净法身毗盧遮那佛」,清净法身即清清净净,
任何尘埃都没有,任何微细的 执着相都没有,完全清净,
故法身佛是由体大去看的。三皈依的自皈依佛,
就是 皈依自己的法身佛,不是皈依外面的佛像。
我们不了解什么是自性佛?什么是法 身佛?
师父告诉我们法身佛是无相无不相,
我们更搞不清楚法身无任何形相,法 身是真理之身,
是体大之身,也是完全空性之身。
其次,佛有报身,是指庄严报身,即证悟法身、
真理之后所表现出來的相。证得 法身所显现出來的色身有二种,
一是报身,一是化身。法身我们看不到,因法身 无形无相可以看,
但我们可以从报身与化身去了解其成就。报身会呈现二个相,
一个是明相,明相即脸色光明、开朗,不会愁眉苦脸,欢欢喜喜的。
第二个相是 樂相,欢喜快樂。法身佛是体大,是空性;
报身佛是指相大,一定呈现明相与樂 相,身后都有光圈,
都很喜樂。 化身佛是指用大,
一个人的修行程度可以从慈悲够不够看得出來,越慈悲,
表示 他的修行功夫越好,这是他的用。证悟真理、证悟空性、
证悟佛性以后所产生的 作用就是帮助众生。 佛具足体相用三大。
法身佛是体大,一切皆空;报身佛是相大,呈现明相与樂相;
化身佛是用大,呈现出來的是慈悲。
如此也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修行有没有 进步?
从体大去检验自己的心,物理空、心理空有没有多了一点?
若我们心理 空,随时可以放下,那就是我们体大有进步。
相大,则看自己的脸,有没有明相? 樂相?随时笑嘻嘻的,
经常要洗洗脸(一笑)。再下來检验自己的用大,
慈悲爱 心够不够?能不能体諒别人?有没有同理心?
佛具足体相用三大,体相用三大是 一而三、三而一,
三大圆融无碍。 佛法非常好,越了解佛法,对我们帮助越大,
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现在上课是 文字般若,
是佛陀的实相般若所开演出來的,透过文字般若,吸收过后,
时时由 体大、相大、用大三方面去观照思维,
就可以知道怎么修行。故修行不只是禅坐、
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用般若观照,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念头,
要不然,念头不是 五俱意識就是独头意識;
不是心随境转就是打妄想,心永远不会清净,
所以时时 刻刻要提起正念。〈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