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大、相大、用大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8-25 07:14
樓主
推文 x0
【體相用】 即起信論所說之三大。見三大條。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
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
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
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
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
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
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
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八面觀(體、相、用、因、緣、果、事、理)
慧律法師: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部分,
那就是:體、相、用。 體就是本體;相是相貌、形象;
用就是作用、功能。 世上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有體一定會顯相,
顯出形象;只要顯出形像一定會起作用。
體又分為二個部分,性體和質體。性體是空寂的,純真無妄,
是真空。雖是真空確能生萬法,
就是說真空之中能變化出種種物質,所以我們稱它為“能變”。
而質體卻不能變出其它物質,它屬於分析空,分析一下它就空了,
了不可得。
比如我們人類,人的性體是什麼呢? 那就是我們的真心、
我們的自性。 這是本來就有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無染,
它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相續相。
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性體。
又說:“本來無一物”。 就是說本來是空寂的、沒有任何污染。
人的質體就是我們的身體,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等等等,
分析一下就變成血肉皮毛,再分析一下電子粒子,
再分析分析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屬於分析空。
因為它是由許許多多條件湊合而現的假象,是暫有的現象。
既然我們的性體是空寂的,何以我們看到的有善人、有惡人、
有善相、有惡相呢? 那就是我們清淨心上起了一念疑情,
這一念疑情就叫做“無明”。 就有了“能見”、“所見”,
我是能見,相是所見,於是人我是非,煩惱執著什麼都有了。
性體空而無質,卻能生萬法,我們常說真空不空,
是說它具有“能生”、“能變”的意義。
而且只要有體一定會顯相,心地善良就會就會顯一個善的相,
顯了善相一定會起作用,起一個助人為樂的作用。
心地醜惡就會就會顯一個惡的相,顯了惡相也一定會起作用,
起一個損人利已的作用。
比如H20,它有很多的相:水,冰、蒸汽。
顯“水”相可以洗衣服、洗菜;顯“冰”相有冷凍和阻隔的作用;
顯“蒸汽”的相就可以蒸饅頭、開火車。
所以不管H20顯什麼相,它的性體是不生不滅的,
而它的相貌是變化不停的,而它的作用又是隨它的相貌而產生的。
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
比如我們這一生是人,如果我們貪心很重,
來生就顯一個餓鬼的相;如果我們謹守五戒十善,
來生就顯一個天人的相;如果我們嗔心重,殺生殺人,
來生就顯一個地獄道眾生的相;如果我們愚癡,
來生就顯一個畜生的相;如果來生還想做人,那至少也得不殺生。
但是不管顯什麼相,我們的真心、自性不生不滅,
真心、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恆常無變、
不增不減。 但是我們每一生所顯的相是變化無常的。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常說:性是真的,相是假的。
因為“性體”沒變,它能變一切相,它是“能變”。
而“相”是變化無常、剎那生滅的,它是“所變”,是性體所變。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會相是假的,就可以為所欲為。
相雖然是假的,不要忘了,顯相就會起作用。
顯一個天人的相有享受的作用,很快樂;
而地獄的眾生天天要受刑罰之苦,這刑罰是從哪來的,
自性變現的,並不是有人專門為你設計的,
是自然而然幻化出來的。
我們用“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宇宙,略略可以分清一些真偽、
主伴、能變、所變。 可見我們性體是多麼重要,心地清淨、
一塵不染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能生一切法。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我對“體相用”三個字的一點體會,體會是否妥貼呢?
不一定,不一定為什麼要寫呢? 一呢是想鍛煉鍛煉;
二呢可以和同修切磋切磋;三呢是想拋磚引玉;
四呢是想遇上明師,還可以指點指點。
下面再就“體相用”的“相”字的變化規律
“因緣果”三個字再談一點體會。
我們常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其實這句老話真是說的很有道理,有因有緣有果,“因緣果”
這又是三個方面,那麼這個“因緣果”就是對
體相用”的“相”字的一個變化規律的一個探究,
那就是現象發生的三個條件。
“因”是種子,就是習氣,我們每一個人都含藏有十法界的習氣,
十法界就是一佛、二菩薩、三聲聞、四緣覺、五天、六人、
七修羅、八餓鬼、九地獄、十畜生。
每一個人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種子具足就是因具足,
十法界無論哪一界的果報都有可能,因為我們幾乎什麼因都造了,
什麼事都做了。而這個“因”要結成“果”就要看“緣”了。
平常我們說“因果”的時候,常常會忘記中間的一個“緣”字,
其實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字,“因”要結“果”一定要通過“緣”,
沒有緣它是不會結果的。
我們學了佛教,知道自己過去生中都造有惡因,惡因會結惡果,
可是一定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雖有惡因也結不了惡果。
所以諸位從今天開始,你掌握了一個改變命運的訣竅,
什麼訣竅呢? 是遠離惡緣。
“緣”就是機會。緣有三種。
第一種“所緣緣”(就是所緣之緣,所緣就是我們所希望的);
第二種是“無間緣”(無間緣是你這個期望不能間斷);
第三種是“增上緣”(諸佛菩薩幫助我們,是屬於增上緣)。
總有人問我,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從“相”上說它當然是真的,
從“性”上說呢它又是夢幻之事,夢幻並不是等於真空,
真空是一塵不染的,而夢幻是有苦樂之受,
就像我們在夢中受到驚嚇,夢雖然是假的,驚嚇卻起了真的作用,
可能你嚇出一身病,病雖然也是夢幻,但你得去受。
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寫道:“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夢裡有六道輪迴、因果報應,
覺悟以後看一看,什麼也沒有。
打個比方,我們凡夫就好比吃了迷藥,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
所以佛在《心經》上把實相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
有時我想一想,這個真相真的很可怕,
“智”也沒有,“得”也沒有,那我們究竟有什麼呢?
可喜的是佛告訴我們: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
縱然現在有惡夢,努力一點,從這個惡夢中走出來,
真的是很有希望。
最後再說“事、理”,事理是一切法的二個端點,
我們剛剛開始學佛教,常常會有偏向,不是偏事,就是偏理,
比如有人喜歡拜佛念佛,他從來不去想一想拜佛念佛的道理;
而有人喜歡探索佛理,卻不願拜佛念佛。 這個就是有了偏向,
其實理事應該是一,而不是二。 如果你喜歡拜佛念佛,
那你也應該懂的拜佛念佛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了佛理,
你就應該把佛理落實於生活。 這才叫理事圓融無礙。
“事”是現象,是力用,就是三分裡面的相與用。
相與用都是屬於事,“理”就是體,
還是三分裡面的理體、事相、事用。
《彌陀經》、《地藏經》都是從事上說的,
你要從事上去體會經的義理。
如果不知義理,那麼讀《彌陀經》、
《地藏經》就像讀神話小說。
《金剛經》、《心經》是從理上說的,
如果你不能應用到生活中去,那就變成空頭理論,不能起作用。
“無理事不能通,不可滯事昧理”,雖然你事上肯幹,
但是你理不通,一有困難事上就通不過了。
“無事理何所立,不可執理廢事”。如果你事上不肯幹,
佛理懂的再多也是空頭理論,一事無成的,該輪迴還是輪迴。
所以執理廢事是病,這個病比滯事昧理這個病還要嚴重,
會墮落在惡取空。 所以讀經,要小心,不誤解佛的意思,
願解如來真實義,千萬不要誤解如來真實義。 要知道,事即是理,
理即是事,事上見理,理上見是。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佛法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8-25 07:14
1樓
  

圖 1.


體相用三大(上)
西元二○○三年八月十四日講於瑞音佛堂
鄭振煌 講述 常 照 整理

體、相、用三大,只有中國佛教才講,南傳與藏傳佛教是不談的。
《大乘起信論》 卷一說:「摩訶衍者,總說有兩種。
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 眾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是 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 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
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 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中國佛教的智慧很高,
其理論 不在藏傳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現象,可由體、相、用去了解,
這是非常管用的。 體是萬法的性質,萬法皆無常,故為空性;
相是表現出來的現象,凡是用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
可以見聞嗅嚐觸覺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
不同的相,有不 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
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 用;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樣了,
它的功用會讓佛教徒產生恭敬心,而頂禮、膜拜。 因為相的不同,
其所產生的功能亦不同。修行者要不著相,要能體會空性,
當然 會去恭敬一切眾生、一切法界。

不論怎麼講,不同的相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譬如身為老師的人,
在學校內就是 老師,在學生的面前是老師,受人尊敬;
但回到家裡,在父母面前,就不是老師 了,
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學去幫老師拿便當。在搭公車時,
也不可以因為是老師而 不讓座老弱婦孺。
人們因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樣。

不著相才能全體大用
佛家為什麼不執著相呢?因為無相以後,功能才能無限大;
否則如果認為自己了 不起,執著扮演那個相,
就只能發揮那個相的作用,如公司董事長回家後就不會 打掃、
倒垃圾了。若執著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發揮不出來。
佛教要我們不著 相,原因就是要展現無量無邊的相,
因此發揮無量無邊的功能出來。
因為我們要 服務眾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處理問題時,
都可以由體、相、用三個角度切入。
佛法中有些法門是由體大來修的,有些法門是由相大來修的,
有些法門是由用大來 修的。我們修某法門時,
要了解它是由體大、相大或用大切入的,不然我們會混 淆。

什麼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個相就會有一個功能。
從用大切入的 法門,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寶加持,
這些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法門,屬於信 願門。即我對佛法有信心,
對某尊菩薩、佛有信心,對某部經典有信心,無論別 人怎麼講,
我就是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
相信《法華 經》的功德是無量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不管,
因為我是信願的,有很深的信 心與願力,敢承擔事情。
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對一般大眾很有效,
因要一般大 眾禪坐、研究佛經,較不可能。
但若告訴他們要好好拜佛、念經、拜懺,佛菩薩 會幫助你,
大部分人會接受,而且容易有相應、感應。因為若心誠懇,
一定有感 應,這是從用大的角度來修的。

第二種是由相大的角度來切入,譬如觀像、拜佛、
觀想某一尊佛或極樂世界的正 依莊嚴,屬於慈悲門。
因為看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像,我們的心就會安定下來,
有什麼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觀音菩薩報告。
為什麼西方三聖的像要放在臨 終者的身旁讓他們看?
因為阿彌陀佛現慈悲相,
用慈悲慈祥的相讓每一眾生都能 夠得到心理上的依靠。
這是從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再來談體大,體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寂靜。
所謂寂靜就是內心很安定,不 受四周環境的影響而動。
內心如如不動,儘管外面環境一直在紛紛擾擾,
但內心 寂靜、如如不動,就是屬於體大。體大的修行是觀空性,
譬如用般若智慧觀照, 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
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契入空性。
如《金剛經》 所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就是從體大來修, 它不提信願,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相大, 每看到某一相,
即知此某一相並非真實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來。
因為眾生都執 著外相,無法見到實在的相,眾生無法看到空性,
因此隨外相起心動念。

由三大切入修行
佛教所講的體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完全的如來性。
空性、如來性是無形 無狀無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
都無法說明佛教所說的體大。因此我們無法了解 體大,
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為一般人無法了解體大,
告訴你畢竟空性、 畢竟無我,說人無我、法無我,
普通一般人是無法了解的。

一般人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
發願就好了,一定 有感應的;相大要看慈悲相、莊嚴相。
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要依報莊嚴?正報莊嚴?
那裡的環境都很莊嚴,眾生都是大菩薩,都是不退菩薩,
因它呈現相大。 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體大是最難修的。
體大是要了解一切諸法畢竟空性, 要由諸法畢竟空性來練習。
《金剛經》或《心經》,雖然文字很簡單,
但和我們的 邏輯觀念及生活經驗完全不一樣。為什麼?
因為《金剛經》 、 《心經》所說的是體 大的修行方法,
體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門,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觀照的智慧。

般若三分
智慧可分成三種:一是實相般若,是體大。二是觀照般若,是相大。
三是文字般 若,是用大。一切經典,尤其是般若經典,
是佛陀用實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 心),用毫不執著、
完全超越的畢竟空性智慧,根據眾生之根機需要所說或開示 的話,
即為文字般若。後代人寫成文字或翻譯成中文或其他文字時,
就有相用。 後代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即根據文字般若,
去了解知識上的真理是什麼。接 著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般若,
提起觀照的智慧去觀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礙。
如《金 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
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們要不受外相影響。
我們知 道外相是因緣所生,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空性。
我們從師父或從經典得到文字般 若,
進一步時時刻刻要起觀照般若,起了觀照般若之後,
就可以契入實相般若。 故我們說佛陀是依照實相般若,
將他所體會到的真理說出來,為了讓弟子聽懂,
根據弟子的根機而說出來的就成為文字般若。
後代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由文 字般若下手,
時時刻刻起觀照。觀照時心要很清楚,
了解能夠被見聞覺知的都是 外相,進而分辨什麼是體,
什麼是相,什麼是用。要知道一切萬物之體都是空性,
因為一切萬物一直在變化,都是無常的,
它沒有可以單獨存在的特色,這就叫做 體大。

我們將體相用三大拿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很管用。
碰到一個情境,碰到一件事 情就去思考體相用三大。
體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用大是根 據相而來的。

心識的觀照
為什麼我們要時時刻刻觀照,要時時刻刻提起正念?
因為若不修行時,我們的心 就妄想紛飛,叫做意識。
心理學家說意識中尚有下意識、潛意識。
原始佛教說有 五識、六識,大乘唯識學稱有八識,
《大乘入楞伽經》、《決定藏論》等又立菴摩 羅識為第九識,
後來《釋摩訶衍論》更立一切一心(或稱「一一識心」)
為第十 識。我們就用八識來說明前六識在心理學上只是表面意識;
第七識是心理學上的 下意識,我們常說下意識的動作,
因為第六意識源自第七意識,時時刻刻受第七 意識的影響,
非常微細,我們經常不了解為何下意識有動作出來,
因為我們是受到下意識的作用。
第八識也許可以等於心理學上的潛意識,
不過第八識的功能比 潛意識還來得深廣,
因為它包括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相續流轉,
將 過去的身口意業一直帶到未來。

就表面意識來看,眾生的眼耳鼻舌身五識作用在了別外境。
五識和第六意識一起 產生作用時,稱為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會看到一 件東西;
我想要聽你講話,你講的話我才聽得到;我若不想聽你講話,
你大聲按 喇叭,我都沒聽到,因我的心已經跑掉。
見聞覺知一定要先有作意,作意就是注 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永遠受外境影響,一個人要閉關,要孤獨下來是很不容易 的。
我們的五官很忙、很散亂,一定要有個依靠,
譬如回家一定要看電視,若能 二三十年不看電視,
能不受外境影響,那一定是個大修行者,要閉關實在不簡單。

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強,超越時間與空間,
最難掌握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都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受到空間的影響。
前五識會受到時空的影響,時間只 能在當下,地點只能在此地,
我們只能看到當下的東西,聽到當下的聲音。九緣 生眼識,
八緣生耳識,七緣生鼻舌身識,這些五識的生起都要靠外在的境緣。
但 第六識的生起只要五緣(五俱意識作用)
或四緣(獨頭意識作用),其境緣則是 內心的法塵。
我們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時候的事;
也可以計 畫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
未來的事都可以在那兒胡亂聯想。我們可以超 越空間,
現在想的不是佛堂內的事,可以想到家裡的事,想到高雄的事,
想到美 國的事,什麼都可以想。
所以第六意識的心超越時間空間,最難處理,最難掌握。

我們能看到一件東西,一定要眼睛接觸到一件東西,
與第六意識加在一起,才能 分別是什麼東西。
但第六意識要想看東西時,可以不需要眼睛,
眼睛閉起來就可 以想了。甚至在睡覺時,第六意識還沒休息,
還在作用。第六意識的作用除了五 俱意識與前五識一起作用以外,
還有獨頭意識作用。
獨頭意識不和我們的眼耳鼻 舌身等器官一起作用,而是單獨跑出來的。

體相用三大(下) ◆ 鄭振煌 講述 ◆ 常 照 整理
二○○三年八月十四日講於瑞音佛堂
獨頭意識作用 人的意識難掌握是因為有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有四種: 第一種叫做散位(散亂)獨頭,就是打妄想。
眾生幾乎沒有不打妄想的,故修行 人必須時時提起正念,
時時觀照。因為我們都在打妄想,念佛時打妄想,
坐禪時 打妄想,參加法會、拜懺時也打妄想,時時都在打妄想。
白天打妄想,晚上也打 妄想,都在胡思亂想。因為它是獨頭意識,
可以不受眼耳鼻舌身之影響。眼睛閉 著可以打妄想,
睜著眼睛也可以打妄想。打妄想非常嚴重,因此修行得將妄想心
去除掉。 第二種叫做夢中獨頭,即在睡覺時,
第六意識依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對外境的 刺激去想像。
譬如睡夢中聽到狗吠聲時,就開始產生很多聯想,
在夢中開始打妄 想,想到過去曾被狗咬過,
所以妄想那隻狗會來咬我。 第三種是定中獨頭,
當我們禪坐時會有很多境界、現象出來,若我們不了解佛法,
會執著定中獨頭意識所產生之相而驕傲,認為自己有境界了,
以為做仙人了,已 有神通了,自以為很了不起。但在佛家來說,
這只不過是定中獨頭意識。獨頭意 識簡單說是自己在打妄想,
定中獨頭則是在禪定中打妄想。
因此師父才會告訴 我們在禪定中見到任何相時,
都要看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幻相,沒有 任何相是真的。
第四種是狂亂獨頭,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生理上有疾病,
因其腦細胞已經病變而 產生獨頭意識,致使在自己虛妄、
想像出來的境界中打妄想,很多人有幻視、幻 聽、幻覺等。
我們若不修行,不是起五俱意識作用,時刻忙著見聞嗅嚐觸,
就是起獨頭意識作 用,時刻在打妄想。
因此修行就是不要起五俱意識作用或獨頭意識作用。
前者即 不要受眼耳鼻舌身的左右,不要被五塵牽著走。
《楞嚴經》說:「返聞聞自性。」 指觀世音菩薩修行時,
譬如聽海潮音,沒有被海水聲牽走,沒有被妄識騙走,
可 以返回觀照內心,聞自性,進一步去觀,最後觀到自己的佛性。
直覺而不起意識作用 修行的要領,第一不要被色聲香味觸、
眼耳鼻舌身所帶走;即心勿被外境或五官 帶走。自己要能做主,
知緣起法,緣生必然緣滅,是無常變化的,
對一切現象都 不要執著,即不要產生五俱意識。
其次,不要產生獨頭意識,即勿打妄想,勿胡 思亂想。
一般人不是獨頭意識,就是五俱意識。
修行要領就是要跳開五俱意識, 跳開獨頭意識。
這時是什麼狀態呢?這是觀照般若,就是用正念看待一切,
心頭 保持安定,時時刻刻以智慧去觀照、觀察所有的境界。
心永遠都是清明的,永遠 都是智慧的,永遠都能看透外相,
能夠進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最難證得的。

乍看《金剛經》、《心經》很難了解,
因其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反,完全違邏輯。
如《心經》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色聲香味觸法。」
人 哪有不起身心作用的?世間怎麼沒有色聲香味觸法?
「不生不滅」,世間哪有不 生不滅的?人有生就有死;
「不增不減」,哪有不增不減的?
每樣東西都會變化, 怎麼說不增不減呢?啊!原來《心經》、
《金剛經》是在講體大的現象,是體大的 修行方法。
體大的修行方法,即依照文字般若起觀照,因而契入實相般若,
實相 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分析任何一件事情,
都可藉由體、相、用三大來分析。體大的修行法門是智慧門,
相大的修行法門是慈悲門,用大的修行法門是信願門。
這三門本來是一個,是由 不同角度所表現出來的。
為什麼會有相大?因為相大是體性空,因緣和合而呈現 一個相,
一個相必然會有一個用。我們拜佛、供佛等等,都離不開體相用。
實相般若解脫自在 什麼人才可以解脫?只有體證、
經驗體大的人才能解脫。若只在相大、用大上用 功固然很好,
但還是沒有辦法畢竟解脫。你可以由相大進入,或由用大進入,
最 後還得進入體大修行,一定要進入智慧。若未進入智慧,
則永遠受相和用的影響, 永遠無法解脫。
智慧是一切的基礎,親證體大非常重要。

「大」是佛教的名詞,這個大不是與小相對待的大,
若是與小相對待的大就不夠 大,因為再大都大外有大。
這裡的大是絕待的大,是絕對的大,不是比較來的。
以現代話來說,大就是普遍性的意思。 萬法的體大是空性。
什麼是空性?空性可以分成二種,一種是物理空,
一種是心 理空。佛教的智慧是什麼?就是空性智慧。
空性智慧可以了解二種空,一是物理 空,一是心理空。
物理空是由物理、物質〈佛法稱為色法〉角度看,
一切現象都 無自性,不斷在變化,都是無常,都是無我,
這是物理空。 物理空是一種理論、知識的了解,
修行者要由物理空了解一切諸法是無自性,都 是空性,
緣生緣滅,都在變化。認識夠深夠徹底,我們的心理就不會執著,
就不 會被這些色法、這些物理、這些現象所限制。
心就可以放下,能放下者就能真正 自由自在,得到解脫自在,
此為心理空。我們所要證悟的、所要達到的是心理空。
從物理空進入心理空 物理空可以從現代科學獲得解釋,
但是現代科學無法讓我們進入心理空。現代科 學會教我們物理、
物質是空的,但教我們心理越來越執著,與佛教目的完全相反。

佛教教我們了解物理空後要進入心理空,不要執著
,知道一切都會變化,一切都 要放下,要創造善因緣,努力打拚,
去幫助人,去上進,去修行。若我們沒達到 自己理想的目標,
也不要氣餒,因為因緣沒成熟。因緣是甚深甚微妙,
因緣若未 到,無論怎樣努力都沒用。若因緣條件和合,
很快的,事情自然一切都順順利利。 因緣不和合時,
就要想到佛家講的空性。我們要由物理空進入心理空,
心理空就 是佛陀、菩薩證得的空性,不執著,可以放下一切,
而且對空也可以放下,故可 以放下,可以提起,
可以承擔一切責任,但一切責任對他們來講不是責任,
不會 構成他們的負擔。我們明知物理是空,
但我們心理都沒有空。諸位朋友!
我們修 行是從理論上探討萬法是物理空之後就要契入心理空,
心理千萬不要有任何負擔。 佛教的法門雖然有八萬四千,
但契入的門路不同,或由用大,或由相大,或由體 大來契入。
修相大慈悲門的人,千萬不要歧視修用大的人,
也千萬不要不相信修 體大的人。修體大智慧門的人,
千萬不要看不起修相大的人或排斥拜懺的人,認 為人家迷信,
其實那是由用大進入的。
修用大信願門的人也不要認為修相大的人 濫情,
或修體大的人唱高調。充分了解整體佛法的意義,
可以幫助我們修行,獲 得解脫。隨時觀照,

隨時了解體大、相大、用大,如果自己是在修體大的法門,
也要能夠接受相大、用大的法門。如此,就可以當一個很完美、
很圓融的修行者。 牟尼之意就是寂默、寂照、寂靜,
稱之為體大,就是空性;釋迦是能仁,其意為 用大和相大。
佛有法報化三身,三身不一不異,即體相用三大合而為一,
佛是自 覺、覺他、覺行圓滿。什麼叫做佛?佛就是智慧圓滿,
慈悲圓滿,力量圓滿,即 智悲力皆達到圓滿之境地。
法報化三身修行法 如何了解佛是體相用三大圓融無礙?
佛有法身佛,指的是體大,
供養偈中有「供 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清淨法身即清清淨淨,
任何塵埃都沒有,任何微細的 執著相都沒有,完全清淨,
故法身佛是由體大去看的。三皈依的自皈依佛,
就是 皈依自己的法身佛,不是皈依外面的佛像。
我們不了解什麼是自性佛?什麼是法 身佛?
師父告訴我們法身佛是無相無不相,
我們更搞不清楚法身無任何形相,法 身是真理之身,
是體大之身,也是完全空性之身。
其次,佛有報身,是指莊嚴報身,即證悟法身、
真理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相。證得 法身所顯現出來的色身有二種,
一是報身,一是化身。法身我們看不到,因法身 無形無相可以看,
但我們可以從報身與化身去了解其成就。報身會呈現二個相,
一個是明相,明相即臉色光明、開朗,不會愁眉苦臉,歡歡喜喜的。
第二個相是 樂相,歡喜快樂。法身佛是體大,是空性;
報身佛是指相大,一定呈現明相與樂 相,身後都有光圈,
都很喜樂。 化身佛是指用大,
一個人的修行程度可以從慈悲夠不夠看得出來,越慈悲,
表示 他的修行功夫越好,這是他的用。證悟真理、證悟空性、
證悟佛性以後所產生的 作用就是幫助眾生。 佛具足體相用三大。
法身佛是體大,一切皆空;報身佛是相大,呈現明相與樂相;
化身佛是用大,呈現出來的是慈悲。
如此也可以幫助我們檢驗自己的修行有沒有 進步?
從體大去檢驗自己的心,物理空、心理空有沒有多了一點?
若我們心理 空,隨時可以放下,那就是我們體大有進步。
相大,則看自己的臉,有沒有明相? 樂相?隨時笑嘻嘻的,
經常要洗洗臉(一笑)。再下來檢驗自己的用大,
慈悲愛 心夠不夠?能不能體諒別人?有沒有同理心?
佛具足體相用三大,體相用三大是 一而三、三而一,
三大圓融無礙。 佛法非常好,越了解佛法,對我們幫助越大,
我們要時時刻刻觀照。現在上課是 文字般若,
是佛陀的實相般若所開演出來的,透過文字般若,吸收過後,
時時由 體大、相大、用大三方面去觀照思維,
就可以知道怎麼修行。故修行不只是禪坐、
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用般若觀照,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的念頭,
要不然,念頭不是 五俱意識就是獨頭意識;
不是心隨境轉就是打妄想,心永遠不會清淨,
所以時時 刻刻要提起正念。〈全文完〉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8-25 07:16
2樓
  

圖 1.


八面觀(體、相、用、因、緣、果、事、理)
慧律法師: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部分,
那就是:體、相、用。 體就是本體;相是相貌、形象;
用就是作用、功能。 世上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有體一定會顯相,
顯出形象;只要顯出形像一定會起作用。
體又分為二個部分,性體和質體。性體是空寂的,純真無妄,
是真空。雖是真空確能生萬法,
就是說真空之中能變化出種種物質,所以我們稱它為“能變”。
而質體卻不能變出其它物質,它屬於分析空,分析一下它就空了,
了不可得。
比如我們人類,人的性體是什麼呢? 那就是我們的真心、
我們的自性。 這是本來就有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無染,
它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相續相。
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性體。
又說:“本來無一物”。 就是說本來是空寂的、沒有任何污染。
人的質體就是我們的身體,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等等等,
分析一下就變成血肉皮毛,再分析一下電子粒子,
再分析分析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屬於分析空。
因為它是由許許多多條件湊合而現的假象,是暫有的現象。
既然我們的性體是空寂的,何以我們看到的有善人、有惡人、
有善相、有惡相呢? 那就是我們清淨心上起了一念疑情,
這一念疑情就叫做“無明”。 就有了“能見”、“所見”,
我是能見,相是所見,於是人我是非,煩惱執著什麼都有了。
性體空而無質,卻能生萬法,我們常說真空不空,
是說它具有“能生”、“能變”的意義。
而且只要有體一定會顯相,心地善良就會就會顯一個善的相,
顯了善相一定會起作用,起一個助人為樂的作用。
心地醜惡就會就會顯一個惡的相,顯了惡相也一定會起作用,
起一個損人利已的作用。
比如H20,它有很多的相:水,冰、蒸汽。
顯“水”相可以洗衣服、洗菜;顯“冰”相有冷凍和阻隔的作用;
顯“蒸汽”的相就可以蒸饅頭、開火車。
所以不管H20顯什麼相,它的性體是不生不滅的,
而它的相貌是變化不停的,而它的作用又是隨它的相貌而產生的。
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
比如我們這一生是人,如果我們貪心很重,
來生就顯一個餓鬼的相;如果我們謹守五戒十善,
來生就顯一個天人的相;如果我們嗔心重,殺生殺人,
來生就顯一個地獄道眾生的相;如果我們愚癡,
來生就顯一個畜生的相;如果來生還想做人,那至少也得不殺生。
但是不管顯什麼相,我們的真心、自性不生不滅,
真心、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恆常無變、
不增不減。 但是我們每一生所顯的相是變化無常的。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常說:性是真的,相是假的。
因為“性體”沒變,它能變一切相,它是“能變”。
而“相”是變化無常、剎那生滅的,它是“所變”,是性體所變。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會相是假的,就可以為所欲為。
相雖然是假的,不要忘了,顯相就會起作用。
顯一個天人的相有享受的作用,很快樂;
而地獄的眾生天天要受刑罰之苦,這刑罰是從哪來的,
自性變現的,並不是有人專門為你設計的,
是自然而然幻化出來的。
我們用“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宇宙,略略可以分清一些真偽、
主伴、能變、所變。 可見我們性體是多麼重要,心地清淨、
一塵不染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能生一切法。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我對“體相用”三個字的一點體會,體會是否妥貼呢?
不一定,不一定為什麼要寫呢? 一呢是想鍛煉鍛煉;
二呢可以和同修切磋切磋;三呢是想拋磚引玉;
四呢是想遇上明師,還可以指點指點。
下面再就“體相用”的“相”字的變化規律
“因緣果”三個字再談一點體會。
我們常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其實這句老話真是說的很有道理,有因有緣有果,“因緣果”
這又是三個方面,那麼這個“因緣果”就是對
“體相用”的“相”字的一個變化規律的一個探究,
那就是現象發生的三個條件。
“因”是種子,就是習氣,我們每一個人都含藏有十法界的習氣,
十法界就是一佛、二菩薩、三聲聞、四緣覺、五天、六人、
七修羅、八餓鬼、九地獄、十畜生。
每一個人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種子具足就是因具足,
十法界無論哪一界的果報都有可能,因為我們幾乎什麼因都造了,
什麼事都做了。而這個“因”要結成“果”就要看“緣”了。
平常我們說“因果”的時候,常常會忘記中間的一個“緣”字,
其實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字,“因”要結“果”一定要通過“緣”,
沒有緣它是不會結果的。
我們學了佛教,知道自己過去生中都造有惡因,惡因會結惡果,
可是一定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雖有惡因也結不了惡果。
所以諸位從今天開始,你掌握了一個改變命運的訣竅,
什麼訣竅呢? 是遠離惡緣。
“緣”就是機會。緣有三種。
第一種“所緣緣”(就是所緣之緣,所緣就是我們所希望的);
第二種是“無間緣”(無間緣是你這個期望不能間斷);
第三種是“增上緣”(諸佛菩薩幫助我們,是屬於增上緣)。
總有人問我,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從“相”上說它當然是真的,
從“性”上說呢它又是夢幻之事,夢幻並不是等於真空,
真空是一塵不染的,而夢幻是有苦樂之受,
就像我們在夢中受到驚嚇,夢雖然是假的,驚嚇卻起了真的作用,
可能你嚇出一身病,病雖然也是夢幻,但你得去受。
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寫道:“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夢裡有六道輪迴、因果報應,
覺悟以後看一看,什麼也沒有。
打個比方,我們凡夫就好比吃了迷藥,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
所以佛在《心經》上把實相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
有時我想一想,這個真相真的很可怕,
“智”也沒有,“得”也沒有,那我們究竟有什麼呢?
可喜的是佛告訴我們: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
縱然現在有惡夢,努力一點,從這個惡夢中走出來,
真的是很有希望。
最後再說“事、理”,事理是一切法的二個端點,
我們剛剛開始學佛教,常常會有偏向,不是偏事,就是偏理,
比如有人喜歡拜佛念佛,他從來不去想一想拜佛念佛的道理;
而有人喜歡探索佛理,卻不願拜佛念佛。 這個就是有了偏向,
其實理事應該是一,而不是二。 如果你喜歡拜佛念佛,
那你也應該懂的拜佛念佛的道理;如果你懂得了佛理,
你就應該把佛理落實於生活。 這才叫理事圓融無礙。
“事”是現象,是力用,就是三分裡面的相與用。
相與用都是屬於事,“理”就是體,
還是三分裡面的理體、事相、事用。
《彌陀經》、《地藏經》都是從事上說的,
你要從事上去體會經的義理。
如果不知義理,那麼讀《彌陀經》、
《地藏經》就像讀神話小說。
《金剛經》、《心經》是從理上說的,
如果你不能應用到生活中去,那就變成空頭理論,不能起作用。
“無理事不能通,不可滯事昧理”,雖然你事上肯幹,
但是你理不通,一有困難事上就通不過了。
“無事理何所立,不可執理廢事”。如果你事上不肯幹,
佛理懂的再多也是空頭理論,一事無成的,該輪迴還是輪迴。
所以執理廢事是病,這個病比滯事昧理這個病還要嚴重,
會墮落在惡取空。 所以讀經,要小心,不誤解佛的意思,
願解如來真實義,千萬不要誤解如來真實義。 要知道,事即是理,
理即是事,事上見理,理上見是。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佛法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