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當我們一念不起,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時, 是諸法住法位。此刻無住、無念、無著, 常住於涅槃。雖有一念,沒有二念, 因之,諸法如如不動。世間相常住,是說諸法不遷不移, 永遠住於現相的當時、當念,沒有來去,生滅。
憨山注: 是法住法位等者。以佛稱性說法。 謂之海印森羅常住用。其所說之法。皆不動本際。 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世間相即常住實相。 是則無有一法非真實者。道場所證如此而已。 所謂本住法。乃實智也。 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 由住真如正位故。以緣生無性。緣起即真。 由即真故上云無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 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 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 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 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況之二鳥。 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 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二而不二。不可言宣。 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假說。況有二三。 清涼云。上法字指諸法。下法字指真如。 言一切諸法皆住真如正位理中。既住於中。 全體即如。性常相亦常。故云世間相常住。 即諸法如義也。前解依此。肇法師云。皆指諸法。 一切諸法。皆住法之自位。以緣生無性。 一剎那間此法生。即此法滅。無容遷至餘處。 昔不至今。今不至昔。此不至彼。 彼不至此。豈非法住法位乎。 憨山大師三十歲時在五台山坐禪。 起先,時常刮大風,萬千空穴都在怒吼, 山涧裡化了的冰水在冲擊奔腾,震耳欲聾。 静裡聽聲音就像千軍萬馬奔騰,喧鬧異常。 憨山大师就去请问妙峰禅师,禅師说: “境由心生,非從外来。 聽古人说:三十年聽水聲,不轉意根, 當証觀音耳根圆通。 溪水上有一座獨木橋, 憨山大師天天在橋上端坐或站立。 最初水流聲很明顯,久了動念才聽到, 不动念则聽不到。有一天,他坐在橋上, 忽然忘掉身体,音聲當時就静下来了,從此之後, 各種聲響都寂滅了。 [所以妙峰禅師说:“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憨山大師修定没有動念時,就聽不到水聲。 再後來“眾響皆寂”,明心見性了。] 又有一天, 憨山大师吃完粥经行,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就像大圆镜那樣, 山河大地都影现其中,等到觉察,则明明朗朗, 尋找自己的身心了不可得。當時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獨破太虚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維基百科/法性(梵文:dharmatā), 又譯法自然,佛教術語, 指法(dhárma)本身內在具有的性質, 也就是指法的本性(prakṛti), 為諸法二種自性(svabhāva)之一。⋯⋯ 《大智度論》: 「自法,名諸法自性。自性有二種: 一者、如世間法地堅性等。 二者、聖人知如、法性、實際。」 法性是指緣生法內在本有的特性, 也就是真如、法爾、法如是(sarva-dharma-tathatā)、 法住(dharma-sthititā)、法界(dharma-dhātu)。 法性是一切法的實相。 印度那爛陀寺中,護法、戒賢等人,建立了法相宗; 而清辯、智光等人,依據《般若經》和《中論》等, 建立了法性宗。
龍樹《大智度論》: 諸法實相,常住不動,眾生以無明等諸煩惱故, 於實相中,轉異邪曲;諸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 破無明等諸煩惱,令眾生還得實性, 如本不異,是名為「如」。實性與無明合故, 變異則不清淨;若除卻無明等,得其真性, 是名「法性清淨」。 「實際」名入法性中,知法性無量無邊,最為微妙, 更無有法勝於法性、出法性者,心則滿足,更不餘求, 則便作證。譬如行道,日日發引而不止息,到所至處, 無復去心;行者住於實際,亦復如是。 不晚於鳩摩羅什時代, 諸法本性與心本性清淨思想已經有機結合, 直接預示了百年後般若流支時代的法性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