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2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 Lee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1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雜阿含經》卷2:
「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CBETA, T02, no. 99, p. 7, c3-7)

身體就是我嗎?所有眾生在無量的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仍有無量的未來世,每一世都會有一個色身,
這些色身不論是好的色身、不好的色身、美麗的色身、
醜陋的色身、…這些色身都不是我,也與我沒有不同,
這些色身與我不相在。
如果身體就是我,那我每一世都有一個色身,
哪一個色身才是我呢?色身會老會死,如果色身就是我,
那色身死掉之後,四大分離而成空,
我也必然隨著色身成空而成空;然而色身會死,
我卻帶著業種去到未來世,又會出生一個新的色身,
所以 佛說「色身非我」。
佛接著又說「色身不異我」,色身是被我所出生,
因我而出生,色身乃是我的一部分,
怎麼能說色身與我不是同一個呢?
佛接著又說「色身與我不相在」,
不能說色身在我(入胎識 - 真如 - 真實心 - 第八識 -
自性彌陀 - 自心如來 - 如來藏)裡面,
如果色身在真如裡頭,
那你拉著色身的時候就應該同時拉住真如了,
可是沒有人能拉住真如。有一天身體壞掉時,
真如心就離開了,所以也不能說真如在色身裡頭。
如果真如在色身裡頭,把色身割開之後,
應該會看見真如跑出來,可是也沒有,
所以「色身與我不相在」。
佛接著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簡單的說:【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意思就說:五蘊與我不一不異;五蘊如同海浪一樣,
一波一波的生起又過去,每一世都有一個五蘊身,
而我 - 真如 - 真實心 - 第八識 - 自性彌陀 - 自心如來 -
如來藏如同大海,連貫三世。

http://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921000016KK03800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13 00:22 |
Adam Lee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1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蘊(巴利文:khandha,
梵文:स्कन्ध,skandha,
孟加拉語:স্কন্ধ,skandha),
又譯為陰或聚,
有積增聚合的意思,佛教術語,
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
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
即色蘊、受蘊、想蘊、
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蘊
(梵文:पञ्च स्कन्ध,pañca skandha),
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
《大毘婆沙論》記載「蘊」有六種含義:
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
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
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
若世施設即蘊施設。
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1.聚義是蘊義者。
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廣說乃至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
乃至識蘊聚義亦爾。
2.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廣說乃至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
乃至識蘊合義亦爾。
3.積義是蘊義者。
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
如是諸色總為一積。
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
4.略義是蘊義者。
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廣說乃至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
乃至識蘊略義亦爾。
5.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
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
6.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
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
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
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
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
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
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
五蘊定義如《雜阿含經·五八經》:
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
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
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
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
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
若所有受、想、行,
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
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
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
1.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2.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3.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4.行蘊,
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
5.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五蘊的體性是:生滅、無常、苦、空、無我。
巴利三藏解說
在《巴利三藏》中,佛陀有詳細的解釋。
色蘊,包括「色」的過去、未來、現在、
內外、粗細、優劣、
遠近等等[。而其中的「色」包括兩類,
一類是地、水、火、風四大種;
另一類則是二十四種四大種所造色。
受蘊,包括「受」的過去、未來、現在、
內外、粗細、優劣、
遠近等等。而「受」是感受及體驗目標的心所,
此感情為對某種體驗的感受,
而非涉及不同心所而生的複雜感情
想蘊,包括「想」的過去、未來、
現在、內外、粗細、優劣、
遠近等等,其中「想」分為六種: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
所觸想、法想.
行蘊,包括「行」的過去、未來、
現在、內外、粗細、優劣、
遠近等等。與「想」類似,
佛陀依據「行」
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論藏中,
「行蘊」被進一步分為觸、思、
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識蘊,包括「識」的過去、未來、
現在、內外、粗細、優劣、
遠近等等。與「受」類似,
佛陀依據「識」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
「識蘊」依據其生之因、
與其同時生起的「受」、
是否與智見或邪見相應等特點,
被細分為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
憂俱嗔恚相應無行心、
舍俱疑相應心等八十九心。
大乘佛經解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開首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一個「五蘊」。
《楞嚴經》將「五蘊」譯為「五陰」,
而在經中的卷九及卷十,
還特別舉例講述了每蘊修行次第的十種魔相,
合為五十陰魔相。
《楞嚴經》所講述的修行次第,
也就是相關於五蘊的次第順序。
《楞嚴經·卷十》對於五蘊(五陰)的論述,
首先強調了:『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然後闡述了五種妄想─
「堅固、虛明、融通、幽隱、顛倒」
而對應了「色、受、想、行、識」五蘊。
然後闡述了五蘊的邊際與次第關係而說:
阿難。是五受陰,
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唯記與妄,
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理則頓悟,
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也就闡明了,五蘊妄執的生起次第乃是
「識、行、想、受、色」,
所以其銷破次第也就是反向的
「色、受、想、行、識」。
五蘊其實也就是覺知境界的五層存在次第。
五蘊的五種覺知境界存在層次,
也就是覺性的五種妄執障礙層次,
也就是存在萬象的顯化層次,
所以也就對應了菩薩修行習證的漸進次第。
維基百科*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1-13 07:4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57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