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之痛-嘴破
文 廖桂声
白居易「肘生胝而口舌成疮」的K书精神令人佩服,在口腔内长了几个绿豆般大小,黄白色的浅层小溃疡,虽不至于对生命造成危害,然而每当吃喝、谈话时之痛楚,实在不好受。
嘴里破个洞,民众往往以为「火气大」,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种俗称「口疮」(嘴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嘴巴黏膜有了破皮,破皮会使表皮神经暴露,因此对各种刺激物特别敏感。病情较轻的只局限于一小部分的口腔黏膜,病情严重的则几乎侵犯整个口腔内黏膜,甚至产生出血现象或痛得张不开嘴。
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是多发性的,并非单一病因造成,而且这类病人体内最主要有二种病毒EB病毒及HCMU(人类巨噬细胞病毒),潜伏在病人的血液里,呈现静止状态,一旦碰到某些特殊因素就会使病毒被激化、活化而产生淋巴样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因子,引起棘细胞变性而产生黏膜溃疡。下列几项因素会促使「嘴破」的潜在病毒被激发病理变化;常见的有: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
性情急躁、易怒。
睡眠不足(睡眠障碍)。
过度劳累。
消化不良、胃肠炎。
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女性动情素与黄体素的变化最为重要)。
发烧不退(往来寒热)。
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减退、常感冒。
创伤刺激(齿列矫正或咬到受伤)。
家族遗传。
口疮病灶在颊内、唇内或牙龈,有时波及舌及软颚。患者在初起时会感到局部刺痛感,先有充血,随即发生水泡期,约二公厘不久破裂成淡黄色小溃疡,有微量纤维渗出物,局部疼痛。了解口疮的这些特点,其诊断便不困难。水泡破裂后,开始干燥并愈合形成痂,七至十四日后自愈。
中医谈口疮,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有「口疡」之记载,《明‧外科正宗》称为「口破」中记载,冰磞散(磞砂、冰片、元明粉、朱砂所组成),是治咽喉肿痛的吹喉药,属口疮圣药。中医学认为「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指出口疮病因为「心脾积热」所致。冰磞散属外治法,轻喷乐物至溃疡面或患处。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用于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口疮虽难以根治,在中医主要着重在「体质」、「免疫力」来做调理。用意是使溃疡数目减少,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降低,缩短溃疡疗程。建议患者不要延误就医,造成遗憾。
http://www.sunten.com.tw/mdw.phtml?c=...s_id=2466&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