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719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itchi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 鮮花 x8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紙模分享] 三葉蟲

圖 1.

圖 2.



三葉蟲身體具礦化的外殼,有兩條縱溝,將身體分成三葉。身體可分為頭部(cephalon)、胸部(thorax)、尾部(Pygidium)。現已絕跡,但化石種類很多。

頭部有幾對附肢:一對觸角及五對附肢,在口兩旁,故推測頭部係由五個體節而成。 胸、尾又分節,每一節往左右分別生出一對節肢。
胸部的體節數依種類不定,節與節間關節可向腹面彎曲,附肢有關節。
尾部的體節越來越小,亦有附肢,可能不能彎曲,叫尾板。

海生時底棲,亦有少數具長尾刺者可游泳或漂浮。
  
有關三葉蟲的內部之構造知之甚少,因為只有一些器官及肌肉痕跡可以指示它們的相關位置,卻不知確切的功能,不過把它列為較高級的無脊椎動物應該沒有問題。 複眼的具備,可闡明自有單細胞生物以來演化上所歷經的鉅幅進展。(原來整個生物只由一個細胞組成,現在單是一隻眼睛就由好多細胞組成。)

下寒武紀時,三葉蟲首度出現,就有球接子(Ag-nostus)、始幣蟲(Eodiscus)、短鞍蟲(Paedeumias)等突變的種類,顯示三葉蟲起源應在寒武紀。

三葉蟲分類裡,有助於蛻長的面線相當重要,前述球接子與始幣蟲無面線;短鞍蟲則有,位於側緣,屬原葉蟲類,為前葉及後葉蟲的祖先,至更進一布演化成內葉蟲時,卻又回復為如原葉蟲的面線生於側緣。
始蟲類生存時域甚短,至中寒武紀即不見蹤跡,始幣蟲亡於上寒武紀開始,頭尾不分的球接子則至下奧陶紀末了方滅絕。整個古生代有孔蟲以後葉蟲稱霸最久,前葉蟲與內葉蟲也曾經興旺一時,至晚泥盆紀而衰。

三葉蟲群集的組成份子分析,有助於建立古生代之古地理,在地質年代中的分期意義也相當顯著,下、中、上寒武紀,即分別以「小油節蟲」(Olenellus)(始葉蟲目)、「兜頭蟲」(Paradoxides)(後葉蟲目)、「油節蟲」(Olenus)(後葉蟲目)為時域化石來劃分。

三葉蟲作為指示化石的重要性,在寒武紀後銳減,但並非不重要。如奧陶紀的「三核蟲」(Trinu-cleusl)、泥盆紀的「扁豆蟲」(Phacops),仍都是一時風雲動物。

三葉蟲的演化趨向難以追蹤,一般言之,可能表現在節頭形狀的變化,胸節數的增減,尾節之融合與刺之發育上。
這些可能趨向,加上面線的演進,眼之形狀與大小的變遷,也許與三葉蟲生活模式和環境的順應有關。

三葉蟲也和許多其他動物一樣,在二疊紀末了集體消失,只能從化石來研究了。

按我下載紙模1
按我下載紙模2
按我下載紙模3
按我下載紙模4
按我下載組合說明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2-21 07: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1406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